鲁大忠凝神研读,逐句逐字的往下看。可是张飞说的那个鲁大忠,人间蒸发一样就是不露面了。看到了孙坚意外的得到了当朝的玉玺,如获至宝的顷刻勃发了雄心,也不讨伐董卓了,喜不自胜地跑回去,蓄意地发展他的东吴事业,要一展宏图了。还管的什么诸侯联盟不联盟的啊。反正董卓手上没有玉玺,就算谁谁谁他们也都没有玉玺,不也都是虚的嘛。只有我孙坚,才是实的。皇上的大印,这不是在我的手上了嘛。你看看这是,皇上这都怎么当的,丢了皇后,也不能丢了玉玺啊。没了大印,谁还认你这个天子啊。
看书的鲁大忠都看的快要气炸了肺,更不要说当朝的文武群臣了。
鲁大忠忍气吞声的接续往下看。跟从前看到这段章节的时候,一样的状态。曹操曹孟德灭掉了李、郭二贼,也算是基本打下了曹魏的基业。这么说,也是理所当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嘛。皇上已经是他面前的一个玩偶一样的摆设了。恰此时,唯有那个刘备三兄弟,还那么吊儿郎当的像个散兵游勇一样,四处的瞎逛荡。也不说心里头稍微能够着点急。还不及聚啸山林的草寇呢,人家至少还有一个落脚之地啊。
干事业吧,尤其是干夺取天下的大事业,初始阶段必须要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这个道理桃园三兄弟应该是懂得的。尤其是刘备,还是个皇室宗亲呢。难不成不知道没有根据地绝对难成大器的吗?成不得纵横天下的大器,又何以成得了什么气候啊。
这件事,弄的后来的徐庶都替他着急。哎呦,可把那徐庶急了个够呛。
徐庶是慕名前来投奔刘备的。理所当然的凭着渊博的才学和熟读兵书战册,也是富有韬略,荣任为刘备的军师。那个时候,不是像现在这样发下一纸委任令就可以荣任的。而是要登坛拜帅。拜过了帅,才可以堂而皇之的荣任。不管怎么鼓捣吧,徐庶是稳稳当当实实在在的当上了刘备的军师。一上任就指挥打了个大胜仗。
哎呀刘备那个美啊。总算自己手上有了这么一个宝贝。
可惜,好景不长。徐庶这个稳稳当当实实在在的军师不稳当了也不实在了。原因是曹操,多方打听才算明白了刘备一方突然这么出息了,突然就这么长能耐了,归根结底,是他划拉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徐庶啊!
那好,你能划拉徐庶,我也能。我能划拉徐庶的老娘。就派爪牙把徐庶的母亲请了来,客客气气的软禁了。意在逼迫特别孝道的徐庶过来救母亲。不就等于进了我的曹营,从今往后就得为我所用了嘛。这个阴损缺德的招数还挺灵,徐庶果然投往曹营来了。来了可是来了,但从此以后徐庶一句话都不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不发就是不发。就是不给曹操出主意。韬略叫它烂到肚子里也不给这个姓曹的狗东西搞什么谋划。不发那是对曹操,对刘备可是语重心长;不谋划也是对曹操,对刘备却是走马荐诸葛。都谋划到了猎头层面的去挖高级人才了。
那时,徐庶骑马辞别刘备去曹营救母,刘备舍不得他走啊,呜呜咽咽哭的跟个泪人似的。把那徐庶感动的不得了,其实心里也是不愿走的。都是曹操鼓捣的,不得不叫他们分手。三只脚插足,自古就是那么的招人愤恨。
徐庶还是走了,也是净顾着惜别时刻的缠绵了。刘备都望不见他远去的身影了。想都想不到的,徐庶又策马跑了回来。
哎呦,把个刘备高兴的大鼻涕都快流出来了。这回一定是徐庶军师自己不要走了。可是徐庶还是要走,不过不能叫刘备白白这么高兴一下,就对刘备千叮咛万嘱咐地说,“方才净顾着离别伤感了,差点忘记了一件最最重要的大事。我徐庶离别之后,军中不可无军师。我且推荐一人,切切记住,务必请他出山来辅佐刘皇叔,则大事可成矣!”
刘备又是两眼垂泪,不希望徐庶再走,哽噎地说,“怕是再难遇见军师这样的人才了。唉,是我刘备命苦,也是命该如此啊!”
徐庶安慰说,“此言差矣,徐庶所荐之人,乃是当今世上之奇才,亦属凤毛麟角。徐庶若比其人,可要羞愧难当矣!难道不闻当下两大旷世奇才,一为‘卧龙’,一为‘凤雏’的吗?今所推荐之人,正是隆中茅庐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是也。”
刘备孤陋寡闻,真就不晓。见是徐庶敬仰之人,就细问端详。
徐庶说,“无论‘卧龙’还是‘凤雏’,此二人,皇叔但能得其一人相佐,便可所向披靡,纵横天下了啊!”说完,又是洒泪相别。徐庶这回可是真的走了,头也没回。也是不愿更加伤感。
伤感的刘备牢牢的记住了徐庶的话,也牢牢的记住了隆中茅庐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那就赶紧去请吧,请来那位诸葛亮就又有个军师了。刘备也是真着急,也由不得他不着急。这么抢手的一个旷世奇才,绝对不能叫别人捷足先登请了去。一定要赶在他们的前面。
一时间,刘备一天到晚张罗的只有这件事,急不可耐的带上了关羽张飞二位贤弟,策马扬鞭的赶往隆中茅庐,去一请诸葛亮了。
可是没请来,人家诸葛亮不在家。谁也说不准这位“卧龙”先生上哪去云游了。文人雅士的癖好,也不稀奇。只是鞍马劳顿的刘关张三兄弟白跑了一趟。倒也小有收获,这不也都认识了道路嘛。下次再来,也就不用一路打探的再问游走的樵夫村人了。
刘备还是感觉那么沮丧,恨不得这一次,就把诸葛亮给请走。
鲁大忠看到这儿,把书放下了。他可一点都不沮丧,反而感到挺高兴。想,他们没请到的好,就应该叫他们请不到。
鲁大忠认为他们的邀请行为太过草率了,要请,也得哥四个到齐了之后,再一起去请的啊。这不还少了一个出国留学的鲁大忠嘛。对,你想对了,就是跟我重名重姓的那位。咋啊,哥三个一嘀咕就这么擅自行动呀,那是不行的,怎么样了,白跑一趟没请来吧?啊哈,情理之中的事,情理之中的事,一点都不奇怪的。下次哥仨还要这么擅自行动去请“卧龙”先生诸葛亮,照样还是请不回来的。
不幸的很,真就给他的心里话言中了。因为看书的鲁大忠着急,心里实在着急。一面看书中忙忙活活的刘备张罗去请诸葛亮张罗的那么欢,就替书中的那个张飞的表兄鲁大忠憋着劲儿的着急。你说急人不急人呀,鲁大忠这个家伙磨磨蹭蹭的干啥呢,咋还不快点出现啊。人家都二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了,再不出现,可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我可是早都梦寐以求的想进到三国那个年代去见一见无限敬仰空前绝后的诸葛亮呐,你咋还这么扭扭捏捏的端起架子拿上了一把啊。哎呦,不然的话,你就从书中赶紧滚出来。叫我进到书中去替换你。反正咱俩重名重姓都叫鲁大忠。也是完全可以李代桃僵混淆视听的。你不愿意出现,我成全了你。我想进到三国那个年代里去,你成全了我。俩好嘎一好,不也天随人愿了嘛。
鲁大忠也就这么想一想,一个人满怀期望的过一过“想瘾”罢了。鲁大忠还得捧起书来,继续往下看。看不看也是诸葛亮又没在家。不知道这些日子上哪儿去游荡了。跟自己看过的三国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是前文有了张飞提到过的那个出国留学的鲁大忠在这本书里那么扎眼的参合了一下,看书的这位鲁大忠都想撇下这本书,抬腿走人了。可是,现在他就不能走。走了也是不甘心。因为心里实在放不下书中的那个张飞的表兄鲁大忠。太那么叫人挂记他了。那就挂记着,好好往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