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改头换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林燕和付筱雨从地上发现有足印走过的痕迹后,加快了前行的步伐,在奔走了十多分钟后的一个交叉路口时,在行走中的眼角的余光似乎扫到草丛中躺着几个人,林燕和付筱雨在吃惊中停下来看了一下,待看清后,两人不由得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躺在草丛中的八个人正是林燕她们的队友,首先是陆战队的队友先到这里的,从地形上看,这一区域不管从哪出来,这里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就在这里休息等待后到的队友。林燕和付筱雨的到来后,全队人员已经全部到齐,队长胡志勇动也没动,仍然侧躺在草丛中,用帽子盖在脸上以遮住阳光,只发出三个字的一句话:“休息下。”就不在吱声,这样林燕和付筱雨在路旁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然后和所有队员一样,也顺势倒在草丛中休息。

    在走上废车间过道的时候,林燕还在想为什么不先过刀山火海后再走独木桥,那样的话不是可以洗一下脸,若这样一张脸走出去,真的是没脸见人。但在和队友们相遇的瞬间,虽然队友们仍然躺在地上休息没有起来,都是用帽子盖在脸上,但是从他们的手上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脸上粘染上的黑灰比自己和付筱雨也好不到哪去,想到这些,林燕心里多少还是平衡了一些,至少不会有来自队友间的嘲笑。

    现在时间已近中午一点,若按计划早过了时间,但这样的训练本来就着重团队协作,今天先到的海军陆战队员之所以没有回去寻找后到的队员,主要是要让这些从警察队伍来的队友对今后的实战的历练有个充分的了解,今天对他们的冷漠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林燕她们归队时可以迅速赶路的,但队长胡志勇又想到这是历练,不是实战,历练中的这点苦对他们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警察队伍过来的队友就不一样了,得人性一些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在林燕和付筱雨归队时明明时间已紧,但仍让她们休息一下缓解劳累。

    休息了十来分钟后,队长胡志勇一个鱼跃站了起来,向大伙说道:“我看休息也差不多了,大家起来接着赶路,再有两公里就到补给站了,大家再坚持一下,到那里吃一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之后,还要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现在出发go。”

    随着队长胡志勇go的一声的发出,所有队员腾地从地上起来,跟在他后面向着前方奔去。两公里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于队员中大部早已精疲力尽,两公里就跑了近三十分钟才到达。到达补给站后一看,说好听是补给站,实际上是两个八平方左右的帐篷,都是敞开的,旁边有两个简易的可移动灶台和四张折叠餐桌。林燕她们到来后,早已在那等候的四名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为刚刚到来的队员准备午餐,队长胡志勇和三名海军陆战队员直接就走到了四张餐桌中的一张旁边坐下,等候就餐,看样子这黑手黑脸的四名陆战队员没有要洗手再就餐的意思。林燕没徹也只能和其他队员一样也坐到一张餐桌前坐下,不过是三位女队员自己坐一张餐桌,平时爱美的女人脸手未洗地坐在一起,还是有些不自在,相互看着笑的比哭还难看,林燕还是不死心,抬头四处环顾了几下,还是没有发现水,同餐桌的董娟看出了林燕的心思,对着林燕说道:“别看了,没有水的,这次训练不是真正的训练,而实质是适应性训练,为的是让我们能适应各种环境。”

    同时还指着旁边的四位海军陆战队员说道:“他们早就习惯了,对我们来说,只是陪练而已,没有发现吗?我们这样子进来时,这里的四位后勤人员的面色很正常,没有刻意的嘲笑,说明他们已经习惯了,因为这在训练中很正常,我们也要尽快适应才能进入状态。”

    听到这样的话,林燕只得愁着脸看着餐桌发呆,等待午餐上桌。几分钟后,午餐上桌,每人一盘炒面和一碗热汤,份量不够还可以加,虽是战地简餐,但是对于早已饥肠咕噜的林燕他们来说,已是一顿美餐,筷子一动后个个狼吞虎咽,都没有细细咀嚼体味一下食物味道的意思,只想早一点把肚子填满为上。

    午餐进行的很快,不到二十分钟就已经全部就餐完毕,队长胡志勇看着所有队员已经放下筷子,就对大伙说道:“没有水,大家多喝点汤吧,补充一下水分,时间不早了,今天还有一个科目得马上继续,准备一下。”

    下午的训练开始后,试练科目是丛林穿越。丛林穿越也是适应性锻炼,没有特别的个人要求,所以队员们都是在一起徒步穿越,和在山地行走一样,进入丛林后每个女队员身边都有一名陆战队员掩护,以防女队员摔倒。

    走在前面的仍然是队长胡志勇,他虽然也和所有队员一样头上戴的是贝雷帽,但是他有多年军龄,训练有素,在茂密的丛林中穿过时犹如平原,唯一不同的是低矮的树枝划在衣服上发出唰唰的响声。几名陆战队员和特警冯进华也和队长胡志勇一样也能在丛林中快速穿梭,冯进华原是军人出身,退役后投身警察队伍,身为特警的他体力上已不敌军人当年,但部队上的一些作战历练作为人生的一种经历,将会让自己受用一生。

    其他几名队员虽也是警察,特别是付筱雨也是特警,但是都是从警校出身,在学校的经历在专业知识上比部队强以外,体能的训练和作战训练就远远不如部队了。出警时偶尔也会到林区,但那是少之又少的,不像现在这样的密林荆棘密布,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他们纵然使出浑身解数,在这样的丛林中也难以全面施展。

    林燕就更不用说了,千金一个,可说从来没有进过山林,以前的野外经历,也只是到过郊外的草原罢了,而且还在那种较平坦和杂草稀少的地方,因为女人天生怕蛇。加上是去游玩,同伴又多,就更没法和现在的经历比了。

    这里的丛林在几十年以前,都是以杨树和其它高大落叶乔木为主,林中视野较开阔,没有这么多杂草和荆棘。只是在近二十几年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海洋上飘来的季风带来了充沛的雨量。这里才渐渐变得和热带丛林一样各种荆棘丛生。

    今天又是晴天,像林燕她们这样细皮嫩肉的女人在上午的训练中已晒的面红耳紫,只是在大火焚烧过的木棒灰染黑掩盖看不出而已。这样被晒的快要脱皮的面颊在林中穿梭,枝条划在脸上,那是说不出的火辣辣的痛,还有树枝弹飞的一些不明粉尘落在皮肤上,那感觉是又叮又咬,似有几万只虫子从身上爬过一样难受,相比之下皮肤过敏要好受一些。更不用说脸上或颈部露在外部的皮肤,被枝条扫过而拂起的红色印痕,汗水流过那红色印痕上的火辣劲对人就是一种活活的折磨。

    在这样的丛林中穿越,对于林燕她们这样的试练菜鸟来说可以说是险像环生,别以为怕蛇跟在别人后面就安全了,现实不是这样的,跟在别人后面蛇真的还是不用担心了,但得留神被走在前面的队友伤着,前面的队友走的越快,你跟的越紧的话伤害就越大。若你以为是队友间的互相攻击那就错了,那是在枝条密布的丛林中穿行,前面的人行进很快的话会将密布的枝条拱开一定位置,待前面的人离开后,枝条会弹回原先固定的位置,这样对于走后面的人来说,这些回弹的枝条拍在后面的人的身上时,就像被枝条抽打一样,大一点的枝条会像皮鞭抽一样。所以丛林穿越真的不简单,也需要技巧。

    像林燕她们这样的女性没有技巧进行丛林穿越,可以说是瞻前顾后,而且还行动缓慢,稍不注意帽子就会被勾藤勾住,后果是满头散发凌乱。或者注意力往别的地方太集中,却看不到将要划上脸部的枝条,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由于现在是夏天,丛林枝繁叶茂,速度跟不上的话几步以外就只听到声音就看不到人了,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会越来越远。仍然在林燕身边作掩护的陆战队员陈兵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影响小队的时间,加上也和林燕行走了一段路程,知道林燕对于丛林的了解可以说是陌生。别说在丛林中生存,能够独自穿越已经是万幸了,当下必须对林燕进行一些丛林行走的指导让她对丛林行走技能有所了解,才能快速融入团队。

    陈兵叫住林燕,对她进行了一些指导,例如行走在一些没有藤蔓和带有荆刺蓬的丛林中时,没有必要九十度弯腰,上身稍微前倾,眼睛注视前方,左手放在眉眼前方,以推开头顶上方的枝条保护眼睛,右手在前方拔开挡在前进方向枝条,利于前行。若前方有藤蔓或者荆刺笼时,看一下就近能否避开,不能绕着走的蹲下腰,双手拔开藤蔓或带刺的枝条后快速前行。当然这些都是在没有负重的情况下的丛林穿越,至于负重在丛林中穿越行走或者说是在丛林中作战,现在一时讲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剩下的陈兵在前方带路,一边走一边给林燕说一些简单的,一次说的太多反而记不住,只有在行走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时再说,才能增加印像和便于记忆。

    在丛林中穿行了一个多小时,小队仍在按计划行进中,所有人都已经汗流夹背,体力不支的几位女队员早已累的气喘吁吁,而且这片丛林似乎是没有尽头一样,一直向天边延伸。在从没有进过森林的林燕看来,有一种已经走进热带丛林的感觉。

    考虑到这次训练是适应性训练,路程虽然还远,但有女队员一口气走完是不可能的,队长胡志勇适时地让队员就地休息,听到原地休息的口令后,所有队员根本就不选地方,有的直接在原地蹲下后就倒在丛林中的地上,有的队员则找棵树背靠着休息,总之状态不一。林燕是躺在地上,还别说,躺在丛林中有说不出的舒适,那软绵绵的感觉比起席梦思床垫还要舒适。这并不是在极困的情况下躺在哪都是享受的感觉,而是在这样的丛林中,地上堆积是经年累月积下的厚厚落叶,在林中行走,踩在这些没过脚脚背的积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像走在海绵垫上一样,这种纯天然的“海绵”当然的比席梦思床垫舒适,而且绿色环保无公害。

    当然,在这种天然的床垫上休息还得有过硬的心里承受能力,这可不比在家里,这可是丛林,除了空气清新外,也是各种虫蛇的乐园。这些虫子中有藏在积叶下以腐叶为食的,还有在上面爬行觅食的,还有各种在树干上上下下奔走的蚂蚁。有的甚至从正在休息的队员身上“走过”。平时要是看这些状况女队员肯定会惊叫不已,但此时此刻侧眼看到陆战队员都没有理会,足以说明这些虫子没有危险,大伙继续原状态休息。

    休息起程后,陈兵仍走在林燕侧面,并向林燕说一些在丛林中辨方向的知识,林燕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记得上学时课本上也提到过,看树干,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自己抬头看了一下,在这树叶摭天蔽日的从林中,枝繁叶茂的相互交错,哪里分得清稀与稠啊!看来书本上学的不实践终究无用,还是听陈兵的实战经验吧。同时也把自己所学的疑问向陈兵请教,陈兵说书上的是正确的,只是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而已,和书上说的大同小异,能区分出来的就是经验,但这一知识只适用于夏天,在冬天的话就要灵活运用了,所有植物都有向光性,南向的树叶要稠一些,树叶稠意味着树枝要多,吸收的养分也多。那么从树干上来看,有很多伞状的分支,同理树叶稠养分多的枝干相对就粗一些,这一条不管在冬夏都有用,拿不准的话,在丛林中多看几棵树,吻合的越多就越准。

    这样一路下来,林燕又学到了很多知识,隔行如隔山,林燕心理比谁都清楚,重新走上的这一条路,自己要学的还很多,这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