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门娇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70 收编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收编

    近来一切都很顺利,因为李长安遇到的都是不用拳头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聪明人会衡量,在这种利弊之间,李长安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其实就是给个台阶,尽量保全颜面。

    有些人就是面子过不去。这里从来都是无说了算,我说啥干啥凭什么要跟你商量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典型,沈公子又要被拖出来鞭笞一遍。

    沈公子是最爱面子的,他与人打赌,不就是一种极致的面子游戏么。赢了,就有面子。因为他过往一直都在赢,这个快感已经成为习惯。

    李长安知道,跟这种人说是说不通的,那就要打。

    所以李长安没有跟他废话,立刻就是叫人。

    打到他服,打到他怕。彻底胜利,打得他里

    子面子都没了,他才会想着来跟你商量。

    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求一种舒畅的交流方式了。

    就这么着,你觉得如何。如果不行,咱就继续。反正来平事的人也还没有走。

    不了不了,别再继续,咱们哪儿说哪儿了。

    沈公子争回面子的一击,是给了李长安三成的生意。务必要说成洒洒水一般,我只是稍微高高手,你一年的吃穿都有了。

    李长安也务必要表示感恩戴德,沈公子这面子,不就挣回来了么。双方都寻求到了一个比较愉悦的状态,事件得以完美解决。

    但沈公子的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李长安在他那里耽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沈公子底子厚啊,要挫败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可不比哪个村儿哪个屯儿里的一介土横。

    分堂主的实力要跟沈公子比起来,那是要差太多了。所以处理他的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因为

    彼此衡量一下,就知道该坐下来谈了。

    分堂主也不是不好面子,来了这个村子之后终于活出点人上人的感觉。可强撑的面子终究害人害己,他以前又不是什么特别有面子的人。都是当过孙子的人,就没有什么拉不下来的。

    他觉得是时候给双方一个可以谈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台阶。于是他用商量的语气跟李长安说:“你看,我方正是穷惯了的人,你们怎么处置我都没关系。可这里的村民,才刚刚过上好日子。你要是能给他们另外找一份营生,我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这分堂主很聪明,也摸准了李长安的脉。把自己搞得无欲无求的样子,单为村民争一波福利。不仅收获了名声,在村民的中的口碑又上了一个层次。成为他们当之无愧的领导人。

    李长安既然要安置这些村民,又怎么会置他于不顾呢。

    这小子,也不知真的是大义为公,还是心里有着这样的小算计。

    但不管怎么样,能敢于说出这番话,就已经不易了。

    既然他这么说了,李长安当然也要表个态:“你们知道,永路村么?或者走亲访友路过,或者在那里有熟人什么的。你们该知道,永路村现在是大变样了。”

    我知道,我原先有个一起在外做工的回了永路村。他说他们的村子现在不得了,发达了呀,家家都有余钱呢!

    还真有村民知道的。

    那有什么用呢,他又不与人方便。我说想到他们那里去做工,人家不收,不要外乡人。有这样的好事,当然是吃独食了。人家一个萝卜一个坑,肯定是自家的人都不能全部安排,怎么会便宜咱们外乡人。

    说来说去说外乡,我们不都是和余县的人么,再远能远到哪里去。

    这很奇怪吗,一个县的又怎么样。往出十里

    ,口音都变了,就不当是自家人了。我们不也一样么。

    对于排外这种现象,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的认知:一个村子的人,往往都有些排外。可能程度不同,但大体上情况是一样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呃,不请外乡人这个事情呢,是我决定的。一来呢,我们那里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岗位了。还有,外地人是流动人口。我们的管理能力,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不过如果是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我们是可以提供住宿的。其他的暂时就不缺,个人也不必劳这个神,免得弄得两边都很不方便。”李长安说。

    “那你还说什么交地,不过我听说这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做了你的佃户。与我同时期的分堂主也有,他们就没有怨言吗?”分堂主说。

    “做佃户又有什么不好,旱涝保收。有我给保底,至少不会饿死。他们要是有怨言,来找我,我也还是这话。你们村子也可以这样,就在自己的村子

    里面种桑。我负责提供技术种苗和渠道,统一收购。你们只要干活,就有钱拿。但标准每个村子都是一样的,质量也分几等,不合格的产品我是不要的。”李长安说。

    这样好像可以哎!村民对此报以极大的兴趣。

    “你给我们提供种苗,我们试种一季。甚至我从你那里买种苗都是可以的,土地不能轻易过到别人手里。”面对这么便宜的事情,分堂主还是表现得比较谨慎的。

    “这可不行,我必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这是前提。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土地仍然在你们的手里。赶上年景不好的时候,你们是不是会选择种别的呢,这会打乱我的计划。当然了,我不是要全部的土地。你们可以保留一部分用于打口粮,种生丝赚的钱用来应付生活开支,多美的事情啊。”但是李长安的态度很坚决。

    她从裕康学来的,就是这种绝对所有权的管

    理模式。方便,高效。同时也是最节约成本的。

    效率啊效率。说一千道一万,效率是根本。李长安承认有压榨,跟血汗农场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事情。她现在不是开粥棚行善,而是给人一份营生,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