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河东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7.灵岩访古,如约而来。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7.灵岩访古,如约而来。

    阿良他们七人乘公交车顺利抵达了灵岩山景区。下车以后,借着明亮的阳光,阿良看到了眼前熠熠生辉的攀登灵岩山的门楼,上书几个繁体大字:灵岩山景区。

    “慕名已久的灵岩山,我们来了”!大家一起欢呼着跑向了山门的入口处。

    阿良和同学们买了进入景区的门票后,开始了他们的灵岩山之旅。

    “你们学生物的,主要看植物;我们学地理的主要看石头。”阿良和旁边的李洁说道。

    “你们男生看的是风景,我们女生解的是风情。”李洁的话让阿良内心产生了一个不小的震动,这个姑娘,还挺有思想和见地的,阿良暗暗地想到。

    进了景区,上山的台阶路已经全部铺好了石板,宽敞平坦的石阶,走起来并不费力。在登山之前,阿良找了一个景区介绍牌,认真看了一下关于灵岩山的介绍,以及景区的主要景点。这已经成为了阿良每次外出旅游的一个习惯。只有知彼知己,才能充分体味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美。

    虽然是冬季,但南方亚热带的好多植被都是终年常绿的,放眼望去,在枯黄杂草作底衬的背景上,高大的树木例如松柏、香樟等依旧是青翠欲滴。一边是衰落的枯黄,一边是蓬勃的生机,自然界的对立和统一,已经是做到了极致。尤其在道路两边不时有穿天而起的竹林,笔直修长,山风一吹,竹叶哗啦啦的作响,能给人更加奋起的精神激励。

    “才子佳人们,说说感受吧!我们已经进入灵岩山了,大家发点儿雅兴啊?”阿良和大家提议道。

    “我先说一下本次的出行路线,基本上按照登山路径拾阶而上,最后目标是山顶的灵岩山寺和塔。在登山期间主要观看沿途的景点。”阿良和大家说道。

    “下面请大才子长洪介绍有关灵岩山的一些具体情况。他在来之前已经研究过灵岩山的情况了。”阿良看着长洪说道。

    “我们其实在大一的时候在灵岩山周围实习过的,只是各位淡忘了,我们那时主要看的是灵岩山岩石的地质构造情况。”长洪以讲课的口吻和大家说道。

    这时,阿良看了看几位女生,发现她们已经落在了后边,只见她们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路边的植物嘴里还在不停地讨论着什么。

    “各位,你们有点情调好不好啊?要和后边那几位女生说说话啊!”阿良压低嗓音和其他三位同学说道。

    “亮子,你不会说点花言巧语讨好女生的话啊?多少也要照顾到人家女生的情绪吗?你们只顾自己游玩了,这么好的谈情说爱的机会错过了,你们不遗憾吗?。”阿良和亮子抱怨道。

    “我还没有说完呢?阿良!先听我说!”长洪打断了阿良的善意的提醒。

    “你和彩莲恋爱都谈成夫妻了,我们是没你那水平啊?”亮子旁边插话道。

    “还听不听我讲灵岩山的事情了?”长洪有些发狠地说道。

    “那你就说吧!”廖彪在旁边说道。

    “灵岩山的岩石多是沉积岩,其中著名的就是油墨岩,可以用来做砚台,所以灵岩山历史上也叫砚石山。”长洪哩哩啦啦讲着他的关于灵岩山的地质故事,而阿良却主动放慢了脚步,等着后边三位女生赶上来。

    人是他出面邀请的,来了他总不能弃她们不顾吧?阿良觉得那样做他内心过意不去。况且,出来旅游有女生相伴,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么?这几个小子,真是不解风情的家伙。阿良边看风景边想着自己的心事。

    路俩边时不时的有小摊贩出售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纪念品,什么竹刀、竹剑、竹雕笔筒之类的东西,价钱虽然不贵,但阿良意不在此,也无暇顾及。

    这时,前边路边出现了一个凉亭,拱角飞檐,依山而建,看上去很有情调。阿良于是冲着前边三位才子喊道:“你们停一下,到那个亭子里我们一起歇歇脚,等等后边的女生们。 ”

    走近了,阿良才注意到,这个亭子叫:继庐亭。

    “同志们还是先解释学习一下有关这个亭子的典故吧?光看名字就满是学问。”阿良和其他三位说道。而另外一边,腿快的亮子,早就在亭子里看起了有关这个亭子的介绍和说明。

    “这是灵岩山的头山门,”亮子一边看一边说道。

    一边听亮子说着话,一边阿良也和大家一起走上去看起了关于这个亭子的介绍。

    当年,居士何桂芳和灵岩山妙真和尚走到此地,忽遇大雨,一时无处躲避,俩人十分狼狈。后来他们在此地修建了该亭。1943年建成,为了纪念别号叫“继庐行者”的印光大师,顾取名字叫继庐亭。

    “原来是居士和主持的故事,各位,有什么感受啊?”阿良在旁边问道。

    “大家来看,这里的一副对联也很有意境,亮子在亭子的廊柱旁边说道。

    阿良他们也都走了过去,只见两边山墙廊柱上写到: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这时,亭子外边传来了三位女生的声音,她们也到了继庐亭。只见李洁指着亭外廊柱上的对联念到:平地上灵岩,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磋路,岂无宝筏渡迷津。

    “真是自古绝妙好联出自佛陀山门啊! ”旁边的徐琴意味深长地说道。

    “三位美女,想不到你们看的更加仔细啊?要不要进亭子里来歇歇脚啊?”阿良冲着李洁说道。

    “我们不累,你们尽管玩儿自己的吧!不用担心我们的。”李洁很干脆的说道。

    阿良自进景区以来,还没和她们说过几句话。他真不知道,和她们应该说点儿什么。他和三位女生相处,总是不如他和彩莲来的那么亲切,那么自在。真是枉自浪费了他这一年多来的恋爱经验了。阿良嘴里说着话,心里想着自己的感受。

    “长洪,你把相机拿出来,我们在这里照张集体照嘛!”阿良和正在研究继庐亭典故历史的长洪说道。

    “来吧,三位美女,不要浪费这美丽的风景,我们在继庐亭前拍一张集体照吧。”阿良对着李洁他们三位女生说道。

    “男生站后边,女生站前边,”阿良一边指挥着大家,一边找过来旅游的路人,给他们拍了一张集体照片。在那张相片上,阿良前边站着的就是李洁。

    拍过集体照之后,三位女生自己又拍了几张单人照,当然,他们自己也带了相机的。

    之后,他们继续往山上爬去。

    “三位美女,评价一下吧,这个灵岩山怎么样?”阿良主动和三位女生搭话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灵岩山处处风景处处情。”李洁说着,阿良却听得一头雾水。

    “风景是好的,情从哪里能够看的出来呢?”阿良不解的问道。

    “友情,爱情,红颜情。这一路走来,不都是围绕这些做文章吗?”李洁说完,阿良才恍然大悟。是啊,这女孩子的视角是不一样啊!阿良觉得是这么个道理。这个团书记还真的有点儿水平呢。阿良不由得对这个胖女生有些另眼相看了。

    这时,正在阿良旁边登山的徐琴不小心滑了一下,差点摔倒,阿良本能地拉了她一把,一股淡淡的清香瞬间飘进了阿良的鼻孔,也不知道是什么香粉的味道,阿良就是觉得很熟悉。对了,彩莲曾经和他在一起时,也是这个味道。阿良不由得又想起了彩莲,不知道她现在还好不好,是不是也在想着他。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香味的刺激,阿良的鼻孔一阵发痒,不由得接连打了几个喷嚏。不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了,阿良在内心里突发奇想。

    转过一道山湾,迎面一座石亭赫然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前边又有一个八面玲珑亭,大家上去看看”。廖彪招呼着众人往亭子里走去。

    这时,阿良发现,他的几位男同学主动开始帮助三位女生了,要么牵手,要么帮着背包。这让阿良体味了一个道理:打破隔阂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同经历困难的考验。

    他们来到迎笑亭,亭子正面白墙上,题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极为醒目。“这些名山,不是佛占就是道占啊”,长洪发出了他的感慨。

    大家又看了有关这个小亭子的介绍。原来这个名字是苏东坡取名的。始建于宋代,清初由当时的主持重修,取了笑迎八方客的意思。在亭子的门廊柱上,依旧提写着一副对联: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

    “看来,这个亭子看景不错,大家要好好体味一下了。”阿良说着放眼向山上望去。站在亭子上,放眼灵岩山,依旧碧绿苍翠,仿佛一副山水画。

    同样,在廖彪的提议下,他们又拍了一张集体合影照,阿良依旧站在李洁身边,并且他笑的很甜。

    他们又往上走了一程,当阿良和同学们玩的正起劲的时候,第三座亭子又出现在了山道的路边。远远望去,亭子里已经有人在小憩了,阿良和同学们走到近前,才知道,这个亭子叫:落红亭。

    亭子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阿良依旧不明白。直到阿良看了碑文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亭子是灵岩山看日落的好去处,因此取名叫落红亭。

    据旁边的牌子上介绍,该亭是灵岩山观日落极佳之处,在清乾隆十五年曾改名迎晖亭。清代倪炜更是写有《落红亭观夕照》的诗,他的内容是:“小春天气静无风,身客遥看落照红。亭上盘桓时已晚,炊烟明灭乱山中”,阿良看了后觉得,这或许是对落红亭观日落最好的写照了。

    而现在的落红亭是民国年间重建,亭子的廊柱上写有≈ot;观沧海者难为水,省自心时不见山≈ot;楹联一幅。

    照例,阿良他们又发了一通感慨,由于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他们也没能体会日落时的风景,反倒是体会了阳光明媚的感受,也许吧,等他们下午返回时有机会再看也不迟。

    他们从落红亭出来后,继续往山上走去。沿途他们又看了观音洞、石幢、采香径等景点。大家对于灵岩山的风景,又增长了不少见识。

    他们继续往上走了一段路之后,一个高大的牌楼出现在了道路中央,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灵岩山寺。看到这个牌楼,阿良和他的同学们知道,他们到了灵岩山的山顶了。过了山门牌楼,他们来到了一座门前被高大的苍松翠柏掩映着的黄墙黑瓦的寺庙门前。山门上写着:灵岩山寺。旁边山门上是一幅对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好在,那时进去不要收费的,寺里香客络绎不绝,看来善男信女还真是不少。带着消灾免祸的愿望来上香的游客,让这个千年古刹焕发了勃勃生机。寺内香烟缭绕,不时还传来佛家僧人敲打木鱼的声音。

    阿良他们进了寺庙,才知道这座寺庙是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旧址的基地上建成的,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如今西施已经不在,只是寺庙的规模却宏伟壮丽,成了我国佛家著名的道场。

    但是,为了吸引游客,寺庙里还是保存了许多关于西施和吴王在这里生活的许多印记。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等。阿良和同学们一次参观了这些景点。在阿良的记忆里,这些景点有些也就是为给游人留下了一个故事,景点自身看上去倒很平凡和普通。真是,物以名人用过为贵啊!这是阿良的感觉。

    对于寺庙历史上的著名主持印光法师,阿良看过他的简介后,对他的作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据简介介绍,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ot;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ot;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

    对于这位高僧的介绍,阿良看了感受颇深,看来有作为的人处处都一样,都有着极强的自律精神,都是苦行僧啊!

    在大雄宝殿上,阿良和同学们各自表达了对于神灵的敬意,跪拜了主殿的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和释迦摩尼如来佛主。来一趟就略表诚意,这是阿良的游览法则。

    从大雄宝殿出来,阿良和同学们又游览了相传是西施生活过的御花园。这里是春秋时期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

    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

    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

    “三位女同胞,你们也来照照啊?说不定和西施一样美了?照一照美十年啊?”阿良和李洁他们三位说道。

    “别逗了,池里的水倒是凉的很,不过很清澈。如果是夏天的话,一定很甜吧?”那个叫黄小娟的女生在西施照影的水池旁说道。

    大家看,那扇窗户旁边正盛开了一树腊梅花,我们快过去闻闻,看看香味浓不浓啊?”李洁眼尖,拉着其她二位女生走了过去。她们闻着梅香,那种陶醉的样子,阿良今生难忘。就为这个记忆,阿良回去写了一首小诗,

    题目是:腊梅花开。

    内容是这样的:窗前腊梅越墙来,寒冬腊月始盛开。缘何如此报春早,放飞希望入胸怀。

    阿良也走过去闻了闻花香,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那种感觉让人顿觉内心清爽了许多。

    从御花园里出来,大家又来到了灵岩寺塔下,一睹了这座千年宝塔的风采。据塔旁的简介介绍,灵岩寺塔别名多宝佛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两次重修。塔九级八面,木构腰檐及塔刹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今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成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

    远眺该塔,立于山巅,很是雄伟。

    在灵岩塔下,阿良和他的同学们又照了几张合影,后来看到那些相片,他们那时快乐的心情一览无余。

    阿良和他的同学们,在寺里转了好几个小时,能看过的都看了。

    后来,他们在回去的路上,阿良又和长洪请教了沿途看到的灵岩山的主要岩石的特点,又和几位女生聊了有关灵岩山各类植被的分布特点和主要类型,算是对他们三位女生的感谢。

    没想到的是,她们三位居然讲的头头是道。堪比教科书上的内容。

    回去的路上,他们一起唱起了那首《送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路依依不舍地返回了学院。

    至此,灵岩山一日游算是圆满结束。多多少少,这次旅游让他们几个同学又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知道了一些有关灵岩山的风土人情故事。

    同样,阿良在回去的那天晚上,记下了他的旅游心得,依旧赋诗一首作为纪念。

    灵岩山感怀

    吴王夫差筑御台,美女西施歌舞来。

    卧薪尝胆为雪耻,千年恩怨后人怀。

    山顶名刹灵岩寺,根基原是古御台。

    佛家高僧今弘道,净土大德传四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