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操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五章 纵虎归山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05章纵虎归山

    想必大家都知道刘宏是个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将曹嵩罢免,转为谏议大夫后,他竟然任命了马日磾,成为新的太尉——倒不是他良心发现,想要重塑朝纲了,而是因为他又想弄个什么大典,册封自己为什么“无上将军”,想了想,便将马日磾这位唯一还在朝中,且能拿得出手的老臣找出来了。

    也算是他捡了个便宜吧。

    只是册封大典这事还是挑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受到消息的曹操辗转难眠,思考着其中的利弊,本来他是可以和自己的父亲商量一二的,只是曹嵩刚刚被罢免,情绪始终有些不太对,曹操实在不敢去找他。只能自己独自思考,一直熬到半夜,却也没想出个所以然。

    “明日一定要去大将军府。”

    ……………………

    第二天一大早。曹操便前往大将军府,此时天色尚早,大街上空荡荡的,除了些早起讨生活的劳碌人,就只有他这一辆马车了。

    曹操掀起车帘,但见两侧国槐夹道,道两边四合院的墙上爬满了紫藤,空气出奇的清新,让他心旷神怡,再也坐不住,便下了轿子,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朝大将军府漫步而去。

    过一座上书‘大将军府’的红色牌坊,走到街中央,就看到一座高大堂皇的府门,门前立着大理石的碑石,上书‘何府’两个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里便是大汉朝的最高掌权者之一的府邸,大将军府

    此刻大门已开,没有门卫,沈默便轻撩官袍下襟。准备进去。却听身后有个清亮的声音道:“孟德,早啊!”

    曹操闻言收住脚,回首笑道:“本初兄,你也早啊。”

    便见袁绍身着得体的蓝色常服,白纱中单的领子纤尘不染,更显得颀面秀眉,鼻若悬胆。一双凤目光蕴翩然,三缕长须有条不紊,虽不过五品青色官服,却真生得人中龙凤,望之俨然一溪风月、踏碎琼瑶,透着满身的清气傲然。

    不过他此刻笑得发自内心,没有丝毫的骄傲——因为在曹操面前,即使袁绍高他一头,也没有丝毫骄傲的资本,比起履历来,甚至连相貌气度上,他都更欣赏曹操这种温润如玉,锋芒内敛,却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让人十分愿意跟他相交,却又不敢过分放肆。

    可以这么说,在曹操的面前,他能比的,只有家世,这也是他总感觉不是味的原因……为什么某样样比他出色,却总是不如他呢?

    袁绍知道,这是曹操本身的性格,与后天封疆的磨砺,才修炼形成的一种气度,比自己却要高一个档次,但骄傲如他,却是不会承认的。

    心里想什么,一点不耽误他跟曹操说话,袁绍一脸苦笑道:“哎,在大将军手下办事,岂能随便,还不只有早早赶来。”

    沈默挥下手,让甘宁他们跟着袁绍的马车去停放,两人便抬步进了大将军府。迎面便见一座宏伟的琉璃牌坊,熠熠生辉。

    待问过下人,何大将军还未起身后,这两人便坐在一处等了起来。聊着聊着,袁绍论及并州战事董卓为将时,曹操心中一动,道:“本初,某当年出为济南相,对此事知道得不详细。你能和某多说说这董仲颍吗?”

    袁绍虽有些奇怪,但也不在意,便随意答道:“那董仲颖可不是什么好鸟啊!据某所知,、他在征讨羌乱的时候就已经甚是反复不定,而且张温为帅征他为将的时候,他言辞傲慢,很不愿意与羌人为敌。”

    曹操听这话与父亲对樊陵所言如出一辙:“我也多有耳闻,那董卓真有不臣之心?”

    “不臣之心不敢说,但是他确实在拥兵自重。我朝西北之乱久战不息,而所用之将又皆是凉州人,若皇甫规、段颎、张奂、臧旻、夏育、周慎,还有他董卓,皆为戡乱名将,可是他们当中无一人能及皇甫义真平灭黄巾之贵。”袁绍说到这儿似乎有些感慨,“那董仲颖与皇甫义真同乡而出,论资历曾随张奂出兵放马,比皇甫嵩老得多。可皇甫义真曾有左车骑将军之贵,他却还是个不伦不类的前将军,打仗听别人节制,他自然心中不忿。于是他就在讨伐边章时广施恩德,招揽一大批羌胡之人,又将归降的湟中义从纳入麾下,借此自树声望,以为进取之策。”

    听到这儿,曹操低头思索了会儿,忽然提出一个问题:“本初,现在的并州刺史由何人担当?”

    “丁原丁建阳。”

    “是他……”曹操不动声色,心中暗道:“丁原这人某也知道,与那董卓一样的脾气秉性,这两人搅在一起,未必是好事啊!”

    想到这儿,曹操也觉得事情不容乐观,忙道:“既然如此,今日咱们往大将军处商议对策,若能征调其一回来或领派他将,事情或有转机。”

    “嗯,孟德说的在理。”说完袁绍已经站了起来。

    曹操点了点头,恰好下人前来通禀董卓已经起来,正好,两人一同前往拜见。

    今日人来的并不多,只有荀攸、蒯越等一干幕僚。一进门,却看到白发苍苍的议郎董扶正垂首向何进道别:“老朽现被任命为蜀郡属国都尉了,这都是托大将军的福啊!”

    “老爷子,您忒客气了,能帮的忙某尽量帮。”何进腆着大肚子在那里连连摆手。

    “某这一把年纪了,黄土都快埋到脖子了,恐怕再没有机会回到京师再面谢大将军了。”董扶叹了口气,“某家乡就在广汉,离得甚是近便,能在有生之年荣归故里也算了却老朽一大心事,这还是得感谢大将军的大恩大德。”

    “不用谢,不用谢。”何进讲话有些不耐烦,看得出来,这老董扶可能翻来覆去谢了许久了。

    曹操过来对何进施过礼,又转身对董扶道:“董老,这一路上山高路远,您老都八十岁了,这等年纪长途奔波岂不受罪,在京安享晚年又有何不可?”

    “唉……老朽实在是怀念家乡故土。”董扶捋着雪白的胡须,似乎很感慨,“好在刘焉刘大人转任为益州牧,我们共同启程,这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他话音未落,突然身后有一人站起身来施礼道:“董老,晚生有一事不明请教您老人家。”曹操细看,原来是颍川荀攸。

    董扶似乎与荀攸不熟,拄杖躬身道:“不敢不敢,您只管问就是了。”他以精通谶纬、天象著称,以为荀攸一定是想请教这类学问。

    哪知荀公达拱手道:“董老既然思念故土,为何不告老还乡,求官而去岂不是画蛇添足?再者董老家乡在广汉,您将所任在蜀郡,两者并非一地,这怎么算是还乡呢?”

    董扶脸上的肌肉轻微抽动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道:“不怕你们年轻人笑话,老夫家贫无产,族人凋敝,没有一份俸禄,恐怕难考终命啊……见笑见笑。”

    荀攸见他这样说也就没办法再问什么了。董扶告辞,众人见他一把年纪了,都送了出来。他拄着杖与大家依依惜别,才哆哆嗦嗦登车而去。诸人纷纷回去,只有荀攸冒雨倚在檐下张望。

    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公达,你刚才何必多问。他一把年纪说出贪俸禄的话来,岂不是大失颜面?”

    荀攸连连摇头:“这件事不对……董茂安也是一代老儒了,不可能轻易自污名誉。他今天既肯这么做,必定背后另有文章。莫忘了韩信受胯下之辱才成三齐之业!”

    “哦?”曹操觉得有道理,“你怎么看?”

    “或许是某多虑了吧……宗正刘焉与董扶,以及太仓令赵韪,议郎法衍、孟佗素来交好。这一次刘焉自请出任益州刺史,平定黄巾马相之乱,他临行又上条陈请求更刺史为州牧兼领政务,如此则益州军政之事皆控于刘焉一人之手。”

    曹操似乎嗅出点儿味道了:“董扶此去担任蜀郡属国都尉。前几日太仓令赵韪,议郎法衍、孟佗同日辞官。他们这些人是要一同去益州啊!”荀攸低头沉吟道:“我只恐刘焉等此一去,益州从此不再为天子所有喽!”

    刘焉一党有划地称霸的野心……经荀攸一点拨,曹操也预感到不妙了,但现在哪能顾得上他们,只好道:“政不得朝令夕改,明天就要出发了。”

    “但愿是某多虑了吧。”荀攸自我宽慰着转回厅堂。

    曹操跟着进去,见朱儁已与幕府诸人阐明并州之事。何进是不明就里的,但长史王谦、主簿陈琳、东曹掾蒯越皆有所触动,当即共同修表上奏朝廷。

    三天后,朝廷传召董卓入朝晋升少府,敕其将兵马交与皇甫嵩统领,并州之乱责成丁原处理。但是董卓却不肯奉诏回来当九卿,只是送来一份表章:“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效力行阵。”

    消息传到洛阳,曹操与袁绍面面相觑,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得长叹两声,无奈任他去了。

    只是曹操可能比袁绍还要知道的更深一些,这次董卓离开不吝于是纵虎归山,从此以后恐怕是再难制住他了!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本章完)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