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本站地址:
s:/最快更新!!
帮高玉瑶么?不过互惠互利罢了。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尚且好说,至少局面上仍旧对峙着,只不过突厥方面实力大涨,防备等级需要进一步提升。
可若是后一种,可以假设推演一番。
单单突厥自身的战力就不能小觑,再加之新组建的夷人大军,其战力更甚,一旦阿史那忽沁真选择急行军赶回打一个措手不及,必定有一定把握才会这么做。一战下来,大梁军队怎么也要死伤个几万。
这不但是兵力人数减少的问题,连接引起的士气低落也会让剩下的军队实力大损。
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梁的军队在南方集结了不少,相应的,青州方面的驻军自然也就少了。
接下来阿史那忽沁自然趁胜追击,大可一句侵入青州劫掠一波。但大梁目前的实力并不弱,只要等南边的军队集结过来,突厥一方仍旧只能退兵暂避锋芒另寻机会。
而这时候,阿史那忽沁想要扩张,只有两条路。
其一,继续攻打新罗。但这其实已经没多打必要了,新罗国必定已经打怕,该上供的自然会上供。接着再打,利益不会再大上多少。
而其二,攻打豫州。此举可能性较低,因为中间隔了一个冀州,冀州目前人烟稀少,压根无法就地补给,这也就造成了补给线拉长,而这一点对于突厥一方而言,是最为不习惯的。要知道他们之前都是打哪抢哪来去如风,哪里需要什么后勤补给。
那么便是其三了。
攻并州!
即便阿史那忽沁对于给父亲报仇一事并不上心,但阿史那隼死在并州乃是事实。单这就已经是一个由头,更莫说阿史那忽沁屡次败于并州之手,心里头早就憋了一口气。
更重要的是,相比起大梁源源不断的兵力,并州方面的军队虽然精锐,可数量摆在那,同样经不起消耗。再且,并州经过一系列恢复发展,如今也算有几分繁华,尤其市口,单单占领此地,都能狠狠抢上一笔。
还有,突厥兵发并州,大梁方面绝对会选择坐视不理,坐观山虎斗。以大梁的角度而言,周少瑜绝不是什么忠臣,而突厥更是外敌,两者对耗,这才最符合大梁的利益。
所以,周少瑜必须得提醒高玉瑶,也就是为了避免和突厥正面硬钢。尤其是现在,突厥与大梁之间可是有着最直接的矛盾,维持这等局面,周少瑜大可置身事外。
当然了,这些东西自然是不会与高玉瑶说的,即便她想到了也不会承认,总归周少瑜嘴上的解释便是,我出兵过来可不是过来添堵的,而是为了随机应变,万一阿史那忽沁真带兵回来了,他也好随时策应帮衬,至于为啥?当然是为了高玉瑶你啊!
对于周少瑜不要脸的回答,高玉瑶撇撇嘴,心说信你才怪,为了我?那咋不见你老老实实待在左右做自己的面……咳咳咳,总之,高玉瑶才不信事情这么简单。不过到底是女人么,总归是喜欢甜言蜜语的,心里头多少都有几分甜蜜与感动。
第三日,高玉瑶不再耽搁,立即率领大军疾行北上,并传令让前行的那十万大军放缓行军速度等待汇合,同时遣出大梁斥候注意东北方面是否有行军迹象。
几日后,大梁二十万军队顺利抵达燕城城下,歇息一晚,翌日天还未亮便埋锅造饭,待吃饱喝足太阳升起,立即对燕城进行了高强度的猛烈攻城。
按照高玉瑶的想法,此时直接派兵去支援新罗国已经没可能了,留在蓬莱的水师如今不过三千余人,这还是为了维护海路贸易才留下的,就这么点人,派到新罗去也是杯水车薪,压根无用。
而走陆路,这更不可能了,此等距离,那就等于远征,而高玉瑶压根就没有做远征的准备,大军长距离开拔,对于后勤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小,尤其还要随时防备可能伏击的突厥军,这压根没法打。
(ex){}&/ 燕城城外,大梁军营。
“新罗真是废物!”高玉瑶恼怒的将手中情报一甩,重重的扔在地上。以坚城拒守,死伤十万居然才耗掉人家一万,不是废物又是什么?
新罗彻底靠不住了,以后这个钱袋子怕是难保,想要尽可能弥补损失,那就必须要攻破燕城,此时城内必定还有不少突厥劫掠而来的财物。
翌日,高玉瑶下令发动总攻,二十万大军几乎全部出动。而燕城方面,阿史那忽沁固然只带走五万大军,但实质上城内留守的士卒并不多,原本就只有三万,经过几天猛攻之后,更是只剩下两万出头。
虽说突厥的军队远不止这么一点,但大多没可能一直在这儿驻扎,而是都在草原。毕竟是草原人么,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想要召集,那都是需要时间的。
两天后,燕城正式告破,大梁军队喊杀着冲入城内,可以预见,接下来便是一场城中巷战进行最后的清扫。然而就是这时候,突厥可汗的王旗于燕城以北出现,阿史那忽沁,来了!
是不是很眼熟?当然眼熟!
当初阿史那隼尚在,意气风发攻入洛阳城,然而下一刻,孙守仁便率领大军出现,没有了战马的优势,突厥战力大损,哪怕攻破了洛阳城的城门,也最终不得不败逃。
但显然的,阿史那忽沁的心思更大,他并没有直接带军冲入城中,而是直接占领大梁于城外的大营,获得他们的粮草补给,并来了个反包围!没错,阿史那忽沁包围了燕城。
阿史那忽沁自身便带领了统共七万人马,而在赶回的这个时间内,再次从草原秘密召集了五万,总计十二万。而此时大梁一方,在经过强攻之后,其兵马总数已经不过是十七万余。
看似大梁仍然占据优势,可莫要忘了,这里是燕城,是北方,城外几乎一马平川。而除却那两万夷人大军,所有突厥人,那都是骑军!这等情况下高玉瑶想要突围,即便勉强成功,那所统兵马也只会所剩无几。而不突围,燕城内目前的粮草,可支撑不了近二十万大军这么久,何况城内还有不少大梁原本的百姓呢。
“终究还是低估了阿史那忽沁啊。”远处山中,潜入此地近距离观察的周少瑜不由感叹。
李秀宁也点点头,赞同道:“今日之举,显然早有布局,这一手,阿史那忽沁的确玩的漂亮。”
“不错,何止是漂亮,简直完美。”杨妙真也惊叹道。“这下子,高玉瑶可面临两难选择,不突围,城内粮草必定支撑不了多久,而突围,那么燕城,便是那近二十万大军的埋骨之地,且经此一拜,高玉瑶好容易升到巅峰的声望必定大跌。”
说罢,杨妙真也好,李秀宁也罢,都扭头看向了周少瑜。
“你们看我作甚?”周少瑜奇道。
二女异口同声:“是何原由,你当真不知?”
周少瑜顿时苦笑。
是啊,为什么要看向周少瑜?因为这时候,就看周少瑜要怎么选择了。
以他带来的三万军队,固然做不了太多事情,但只要有所策应,高玉瑶则可以以极小的代价突围而出。但此举并无法给周少瑜带来最大的利益。
最合适的做法,莫过于坐视不理。
如今高玉瑶也好,小皇帝也罢,皆在燕城城内。哪怕他们最终突围而出并顺利返回青州,大梁实力大损也是事实。若是二者身死,大梁则必定大乱。
接下来不用问了,阿史那忽沁必然南征攻梁,而失去主心骨人心惶惶的大梁只会节节败退,如此一来,也算是少了一个大敌。要知道根据绣锦的说法,这方世界的意志,可是将气运加到了高玉瑶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