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的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八章 各处铺开的建设(一)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伊提议中午去1弄3号吃饭庆祝老施入籍,胡文楷自然没有意见,老伊去打电话通知胡斌让他带菜。

    “老施,我们公司有旅行支票嘛?”胡文楷这才想起来问,总不能带着一箱钱去欧洲吧。

    “我们公司没有旅行支票,老板要是需要我让人立即申请两天就能下来。”

    “那就让人尽快申请。”

    “老板需要多少数额?”

    “二十万美元,那种见票即付的。”胡文楷将数字说出来后,张红芳睁大眼睛看着他。

    胡文楷觉得还是要解释一下:“公司用的,你们别用这眼神看着我,我是败家的人嘛。”

    “呵呵,老板帐上都是你的钱,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再说老板用出去一元至少赚回来两元,我巴不得你用钱。”老施不以为然的说。

    也是整个公司就他是大股东,还有一个是阿普列夫只占10,剩下的就是老伊5多一点。不过现在产业还真不好细分,天汾基地、炼油厂、贸易公司、亚田南路工厂、置业公司具体哪些属于总公司的已经分不清了。

    “蒋秋鸣你去打电话叫上崇美娟和刘朝晖一起。”

    “老板你是准备出远门?”蒋秋鸣狐疑的站起来说。

    “去去,忙你的事不关你的事就别问。送礼你懂不懂啊。”

    “王西海,后天会议通知下去了吗?”

    “通知下去了,后天上午九点在这召开会议。”

    “你和天星镇刘文勤联系一下,七月四日上午九点在天星镇报告厅召开团级以上军官和复进党主要骨干会议。”

    “老板又有什么行动了”

    “例行会议统一思想,将下半年的任务拎一拎。”

    中午吃完饭后邓钧才想起来说:“老板我差点忘了七月四日南通到浦口的火车通车,请老板参加通车仪式。”

    “七月四日,通车仪式放在上午7点吧,简单点以后像这类仪式会很多的。”

    “那好,我回去就安排,七点准时通车。”邓钧酒足饭饱满脸通红夹着公文包和蒋秋鸣一起离去。

    点上一盘檀香,躺在沙发上盘算还有那些事没有安排好,现在是家大业大不能有一丝差错。

    民国建立后,安徽省会之争初见端倪。随着1912年南北交通动脉——津浦铁路贯通,原本的小集市蚌埠一跃成为安徽重镇,1916年,倪嗣冲成为安徽巡按使,将省政府全部移至蚌埠。蚌埠取代安庆成为新任安徽首府。

    胡昌锦、李季平、丁仁淞加上一个杜紫鹃四人执政蚌埠以来一天也没有休息。先是限地令,忙着安抚孙晓澜暴力铲除土豪劣绅、封建会道门后的社会动荡。还没有停顿紧接着敞开收购小麦的指令又下来。

    指挥各地搭建简易仓库收购农民的小麦,收购资金供给、小麦数量的统计一切都是第一次操作。刚忙停顿大规模修建道路和水利设施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

    减税布告贴在各县城门处,田亩在十亩以内的农户全年免除税赋但每户需要出一名劳工参加修筑道路,修筑道路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ex){}&/  丹凤路一半的八公里长修建好后,南京市的主轴线算是拉好了,路的两侧选种的是法国梧桐。王瑚的轿车第一次行驶在丹凤路上,一色水的青色长条石路面宽有三十米加上左右两侧各五米宽的人行道。

    “这个胡文楷干什么事都大气,这路修的比上海的霞飞路还气派。我们在南京这么多年也没有他在这一年的成就多。”王瑚感叹道。

    “省长,胡将军是财大气粗,我就想不通干嘛要修这么宽的路。”身旁的秘书说。

    王瑚看了一眼秘书没有说话,心想你就是个土包子,这南京胡文楷是用来做政治中心的,没有见过市面的家伙。

    杜紫鹃在庐江县工作队陪同下来到庐江国立中学建设工地,这所中学是庐江境内唯一一所全日制中学,五十间教室建设工地上不时出现少年学生帮忙搬运砖块和水泥。

    杜紫鹃拦下一名少年问道:“小弟弟,你搬了多少砖头了?”

    “今天刚来才搬第一趟,不过我今天准备搬一百块砖头。”少年放下手中五块砖头说。

    “小弟弟你是这学校学生?”

    少年自豪的说:“不是,我是初小刚毕业九月就要到庐江中学读书啦,我是为我将来的学校搬砖头。那些砌墙的还有不少是我师兄。”

    杜紫鹃不单单是来视察学校扩建的进度,还带来自己家族赠送给庐江中学一千册图书。

    重视教育是复进党根本,对于安徽复进党要求先完善扩建每个县一所全日制中学后再落实每个乡一所小学的目标。

    杜紫鹃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暂时落实一个乡一所小学与紧缺师资现状有冲突,如若强行搞一个乡一所小学那么每所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如先扩大每个县的中心小学,让周边学龄儿童寄宿读书。

    这个建议得到另外三人的赞同,认为此方法是现在最佳选择,等安徽这边逐步好转后再继续落实一乡一所小学的目标,现在很多乡镇连路都不通今年是完全不可能落实目标的。但他们也没有一刀切,江南芜湖、安庆这些地方还是强行推行一乡一所小学。

    杜紫鹃一路过来每到一处必定要询问女童入学情况,妇女的同工同酬。她走的地方越多就越感觉这任务的紧迫性。女童入学在农村是何其艰难,农村人思维里女孩子始终要嫁人的,凭什么要花精力给她去读书,还有一种女人无才便是德的糟粕认识。

    她每到一处必定要召集工作队开会,重点是如果一户人家学龄儿童不上学必须收全税,学龄儿童不论男女。女童上学政府补助每月一斤大米。

    杜紫鹃从徐州回到安徽几乎没有在蚌埠待上两天,全部时间用在视察每个县的教育上。

    x下载地址:

    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ot;加入书签&ot;记录本次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推荐本书,兰岚谢谢您的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