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的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七章 工业三大任务(二)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下面又议论起来,怎么没有想到用水冷却顶头,还是老板敢想。

    黑板上公式一个接一个,很多技术员已经跟不上他的节奏。

    确定顶头鼻部的直径

    一般情况下f=

    f=

    但不能小于16毫米。

    ——确定顶头圆弧半径,公式如下:其中圆弧段的长度的求法是:

    圆弧半径为:

    圆弧半径值r的范围在300~900之间。2段式顶头的圆弧半径值不要取上限值。

    实例:已知给定条件,计算2段式顶头的基本参数。给定计算辊距e=1772。

    胡文楷边吃饭边解答问题,话筒转了无数次手已经变的油腻滑溜溜的。

    两点多钟才结束无缝钢管的讨论,他拿起话筒说:“无缝钢管厂的攻关由杨思亮、周海泉负责。相关人员可以离开回去了。”

    台下没有一个人走开,胡文楷又说一遍。

    “老板,我们想继续听化肥厂的工艺,触类旁通对我们有好处,反正化肥厂设备也要从我们那制造。”

    “好好,你们愿意听就留下来,我是怕耽误你们回去的时间。”

    “老板我们今天耗在这了,渡口说好了连夜让我们过江。”

    胡文楷没有在这事上耽搁,整理一下思路后,敲着桌子说起化肥厂。

    “化肥这农业倍增器,在国内很少使用几乎没有,化肥是谁搞出来的?你们有谁知道?”

    “是老板搞出来的。”这话引起哄堂大笑。

    胡文楷直摇头,这帮土鳖是因为国内文献不全才造成这种认识。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生长与土壤之间的关系。19世纪初,德国人j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他在1八40年阐述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土壤里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并预言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工厂里生产出来。不久,他的预言就被证实。”

    “1八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处理骨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比骨粉好。不久,英国人jb劳斯用硫酸分解磷矿制得一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1八42年他在英国建了工厂,这是第一个化肥厂。1八72年,在德国首先生产了湿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矿生产重过磷酸钙,用于制糖工业中的净化剂。”

    “1八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方首次开采光卤石钾矿。在这之前不久,李比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用,两年内有14个地方开采钾矿。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气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水作为氮肥施用。1903年,挪威建厂用电弧法固定空气中的氮加工成硝酸,再用石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行了工业生产。1905年,用石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再与氮气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

    (ex){}&/  “老板请详细解释一下铁触媒。”

    “主体是四氧化三铁。主要成分是fe34,助催化剂k2、al、a、g等含量小于催化剂总质量的9,低压催化剂还增加了”

    “老板我们还是不懂,请详细解释啊”台下吵翻天了,不过这个是比较难,昨晚他也是看了一晚才模模糊糊的知道一些,反正照本宣科。

    “氧化态催化剂主体是磁铁矿,其化学计量式或fe34。晶体结构类似于尖晶石的结构。是四面体和浩加油,吴文浩快点上去。”台下西北角喊成一片。

    胡文楷走下台去,将这个年轻人拽上台去,舞台就交给他了,自己躲在下面抽烟去了。

    吴文浩拿起话筒在衣服上擦了擦说:催化剂会诱导化学反应发生改变,而使化学反应变快或者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化学反应。刚才老板说的铁触媒是催化剂的一种,正常催化剂采用多空模式方便增减接触面积,我认为老板所说的铁触媒应该是多空状的。

    胡文楷在台下拍起手,这家伙是行家,一说话就暴露出来。

    “按老板刚才所说,我们可以推出铁触媒是四氧化三铁和碱性物资混合而成的。”

    胡文楷心里巨震,这家伙妖孽我照本宣科居然他能从中得出结论,还是他本来就有研究。

    台上台下边问边答,从空气液化分离去杂质到水煤气,纸条一张张传递上去,吴文浩解答的游刃有余。

    最后胡文楷上台将配方公布出来:以精选天然磁铁矿为原料,除铁组分外,还含有能对催化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添加物。一般是铝、钾、钙、镁等元素的氧化物,称为促进剂或助催化剂此外,催化剂还含有极少量随原料或制作过程中引人的杂质硅ea,硫、磷和氯等。用电阻炉或感应炉将天然或合成磁铁与添加物烙融、再经冷却、破碎至适宜粒度即得产品。催化剂在使用前。必须用含氢、氮的合成气进行还原变成多孔、活性高的晶粒。正常操作温度范围为425一525。

    随后胡文楷现场任命吴文浩为化肥厂建设领导组组长,有问题采取集中讨论解决。化工自己是一窍不通没有必要掺乎进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