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身边有形形的人、五花八门的琐事。这些事物来来去去、纷纷扰扰,或为利、或为义、或为情、或为兴,搅成一团乱麻,在这红尘里纠葛不停。
而在方士的眼中,这个世界上自有一套规律,或者称为法则,普通人很难发现,它却又真实地存在,在润物无声地联系着一切、影响着一切。
这套规律是什么样子的?普通人能寻找到这个规律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也会因人而异。以我们人类为例,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素问》中把人分为:普通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人1。每一类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坚志韧行的程度不同、博观约取的行为亦不同,才致使有了分类的产生。
而那些看似隐晦难寻的大道,却存在于抽丝剥茧之中。从部分贤人开始,只要能做到静守心性、淡泊致远,就有可能可以慢慢地体会到此中妙处。
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巧合的一切,组成了丰满的生活,让红尘中诸人深陷其中而不能察觉,比如今天遇到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处理了什么重要事物等,这些情形看似多是偶然,其实此中因缘早已经注定,只是普通人身在其中而无法察觉罢了。
即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巧合,万般皆是法则中的必然。
人都会追求更优秀的自己,至于我们每一个人处于《素问》中所描述的哪个阶段,虽然当下尚无法探求,但当谜底在个体之于他人、集体甚至是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功业显现后,就会逐步揭开,其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会先人一步发觉未名的事物,甚至据此去构建了一个体系。
先知先觉者一般需是贤人或者圣人以上的级别。至于什么是圣人,这一类人在《鬼谷子》中也有记载:“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2,这个“先”不仅仅是先知先觉的意思,而且还包含有引领作用。
据此可知,圣人甚至贤人以上称号的人群必定是经得起历史和普罗大众推敲的人物,一个为整体和谐甚至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做出过贡献的人。
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见贤思齐的追求却不可囿于文字的束缚,使心性无法展开、处处自我掣肘,因为所有的谜底都是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先有结果后有过程。
也许会有疑问:“不是万般皆有天定吗,为什么却又说先有过程才会导出结果?”
那是因为,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一切都是由过程产生,那就可以明辨事理、泰然处之、率性而为,而不会过于追求结果。有个相似的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此意。
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既已阔定,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大发展、人类呈现出融合的态势,有理由相信任何贤人以上的人,都不仅是为了强大自我、光大本族、带领本国屹立于地球空间的巅峰,这样似乎显得有些狭隘,更应该是为了促进整个人类的融合与进步,把整个人类所处的发展阶段带入一个更高的维度,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生存环境。这是大的方向的追求,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总有先行者已经上路。至于生活中的点滴,古人已经说得太多,可以翻阅相关文章。
相应地,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促进整体文明的发展还只是一个非常空洞的概念,而且目前的可行性非常低,仔细想来,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个体的人,想法皆不相同、诉求各异,无法实现合力,由此可知,梦想实现这个整体目标的过程可想而知是何其艰难!
要怎样才能说服他人放下成见而众志成城呢?那不仅要有真爱、更要有真利,再有,拥有话语权需要自己的实力足以服众,那就必然需要先使自身或本族成为地球上的最强者或者之一。
那么,对当今贤人以上的分类的简单概括为:立意高远、勇敢无私、客观聪慧、自强胜己。
既然未来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即将显现,那就谨以本文,致敬这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
其实,时代本身即是时空,时空本身并不存在意义、也不屑于蝼蚁般的人类强加给的含义,但是人类终是赋予了这个时空对于人类进程而言所独有的、伟大的意义。
本文是以个体为主线的玄幻类短篇小说,主人公出生在宋蒙联军灭掉金国后,南宋面临独自抗击蒙元入侵的时期。主人翁名叫卢凤霞,出生在今保定市区的一户普通的屠户之家。虽然自幼奇人异相,但却屡遭打击、明珠蒙尘,然而每一次当他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一线转机。正是这样张弛相得益彰的生活,让他摈弃了自己种种落后的观念,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锻炼了适应社会的技能。
读者朋友们会看到,主人翁如何从一个地道的“素人”,即没有多少文化、能力不突出、思维不敏捷的社会边缘人,慢慢地自我蜕变,接受周边更先进的思想,与人为善,从而实现人生辉煌的过程。
同时,我们对于主人翁所拥有的基础素质、主人翁面临的抉择和主人翁的感情观念,有一个初步的探讨。
卢凤霞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只有亲眼所见才能窥视一二。但是这一切又是真实存在并在不断发生、发展着的。
我们之所以拥有着几千的历史,而不至于被断绝,都是因为在我们地大物博的疆域内,无论遭受何种灭国亡种的危险,总是能有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带领华夏民族拨乱反正、驱逐鞑虏,完成自我净化和进化,让整个社会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本文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一位人物,那么,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长什么样子、性别、年龄、籍贯等,又会做出怎样的事迹?请随我打开书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创意灵感来源自一个关注了十年的群体,这个群体中有些在精神病院、有些是啃老族、有些是江湖骗子,当然也有几十万粉丝的写手、负债累累通过自己能力实现百万收入的九零后,也有华人和宝岛爱国人士。谨以此文,致敬他们。
注释1:
圣人,这个词最早的说法,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例如我们熟知的老子、鬼谷子、孔子,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圣人一词。
关于圣人,其实有一个阶级概念,最早被记录于《黄帝内经》之中,这本书的具体成书时间到现在都是一个谜。在这本书《素问》篇,规定了这个关于圣人的阶级概念。以普通人为标准,从上到下依次是普通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人。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2:
《鬼谷子》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联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在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想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