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飞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7朱廵结义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话说东方燕有个哥哥名叫东方诀。东方诀最近在北平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名叫朱廵。

    朱廵是宁王朱权的儿子,幼年时经常得病,朱权派人四处求医问诊,中药不知道吃了多少副,但朱廵依旧是疾病缠身,朱权对此感到束手无策。

    有一天,一个道士路过宁王府,替朱廵看了命相之后对朱权说道,朱廵生有富贵之相,但年少时期的命格坎坷,需过继给一个朱门显贵之人方可确保一生平安。朱权左右寻思,觉得与他封地相邻的燕王朱棣比较合适,于是就把朱廵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朱棣。此时朱廵只有三岁,而燕王朱棣也风华正茂,当时只有23岁。过继之时,朱棣对朱廵非常喜爱,赠送了几箱礼物给他。在这些礼物中有一个乐器,名唤忘月萧,朱廵后来对它非常喜爱,一直随身携带,成了他的贴身信物。

    过继之后,朱廵的病情果然明显好转,但由于朱权对朱廵难以割舍,所以朱廵仍然是在宁王府里长大的。朱权后来命人煮一些营养丰富的保健汤药给朱廵吃,并请来几位武术教练教朱廵习武健身。自此以后,朱廵不仅没生过什么大病,反而筋骨长得越来越健壮。

    至于朱廵现在为什么在北平,这还得从他他的义父朱棣说起。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小的时候聪明好动,为人比较机智。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册封朱棣为燕王,二十岁的时候,朱棣正式上任治理北平。三十岁的时候,蒙古的乃儿不花侵犯明朝边界,朱棣和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棡一同前往征讨。朱棡感到害怕,行军缓慢,不敢与乃儿不花发生正面冲突。朱棣则表现的十分勇敢,带领军队加速前进,在迤都山将乃儿不花一网打尽,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朱棣的行为感到非常高兴,以后就经常让朱棣带兵出征,朱棣因此在朝廷之中威名大振。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使朱棣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也让朱棣学会了”事异则备变”、“推诚任人”的思想。

    洪武三十一年,朱棣三十八岁了。这年闰五月,他的父亲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棣为人孝谨,听说朱元璋去世,朱棣伤心不已,打算从北平前往南京奔丧。然而朱允炆此时登基不久,根基尚不稳固,各路亲王又拥兵自重,朱允炆对此忌惮不已,于是诏令诸王留在自己的封地,不许到京城来。朱棣听到这道诏令才取消了奔丧计划。

    各路亲王之所以能够拥兵自重,这跟明初的体制有关。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每个护卫的人数在三千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藩王一般倾向于增加兵力,所以每个藩王手上的军队大概有五万多人。

    在这些藩王中,有九个藩王,分别是秦王、庆王、肃王、晋王、代王、谷王、燕王、辽王、宁王,他们担负着更为繁重的守护边界的任务,因此手上掌握住更多的兵权。在这九个藩王中,以燕王和晋王的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但公认的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却是宁王朱权,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上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朱元璋的葬礼各路亲王都没有来,因而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乱。然而诸位亲王手上的兵权,一直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块心病,朱允炆对此苦恼不已。

    朱允炆登基以后,提拔了三位心腹官员,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儒,这三个人组成了朱允炆的智囊团,同参军国事。

    如今朱允炆遇到了疑难问题,自然会找他们商量。齐泰和黄子澄士谏言朱允炆削藩,找借口将各路亲王的兵权解除掉,朱允炆对这个建议表示赞成。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去世,故四子燕王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因此削藩首先应该选择燕王朱棣进行。但朱允炆惧怕朱棣的实力强大,因此先找了个谋反的借口把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废为庶民,流放到云南,打算通过削朱橚来牵制朱棣。此外,为了牵制朱棣,朱允炆还在北平安插了三名官员,他们分别是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让他们上任后多留意燕王朱棣的谋反行为。

    除了积极削藩,朱允炆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在刺探情报方面的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特别是关于朱棣的情报,朱允炆显得格外重视。

    公元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初,朱棣派长史葛诚到京城朝见皇帝,朱允炆与葛诚进行了密切交谈,并成功将其策反,让他回去以后监视朱棣的所作所为。

    除此之外,由于朱棣娶的是开国名将徐达之女,而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又对朱允炆十分忠诚,通过这一层裙带关系,朱允炆知道了不少朱棣的隐私情况。

    通过多方面搜集情报,朱允炆得出了朱棣迟早要造反的结论。对此,朱允朱允炆又安插都督宋忠去镇守山海关一带,并把北平的卫军调到了彰德。

    然而朱允炆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他担心打草惊蛇。

    朱允炆现在要做的是等待一个时机,一个一击必胜的时机。

    建文元年三月,朱允炆正式登基,朱棣到京城去参拜新君,“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对于朱棣的无礼行为,户部侍郎卓敬上奏将他就地正法,然而朱允炆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选择了原谅朱棣。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因为谋反畏罪字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为谋反被废为庶民。听到这些消息,朱棣知道建文帝已经加快了削藩的步伐,从南京一回到北平,就开始装病,而且越病越严重,以至于建文元年五月,太祖朱元璋的忌日,他都无法亲自前往祭祀,而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派了过去。

    朱棣的三个儿子一到京城,兵部尚书齐泰就上奏朱允炆把他们扣押下来作为人质。然而朱允炆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等到祭祀一结束,就让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家了。

    建文元年的夏天六月,岷王朱楩因为谋反被废为庶民,流放到漳州。同时,燕王百户倪谅向朝廷举报燕王府的官校要兵变,朱允炆认为眼下事态严重,再也不能纵容朱棣胡作非为了,于是下诏将反动派官校于琼、周铎斩首,并下诏问责燕王朱棣监管不力。朱棣辩解称自己疏于管理完全是因为自己身体不适,重病缠身。朱允炆让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先派兵把燕王府包围了起来。

    谢贵、张昺前来探病的时候,朱棣表现出了精湛的演技。盛夏时节,他围着火炉坐着烤火,边烤还还说自己非常寒冷,冷得不得了。

    长史葛诚悄悄地过来告诉他们两个人说:“朱棣根本就没病,他还打算兵变呢。”不仅如此,葛诚还连夜写奏章把这个情报传递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收到情报后,下令北平的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僚。然而,就在此时北平的另一个都指挥使张信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了。朱棣收到情报后马上找来他的谋士道衍和尚密谋应对之策。

    话说道衍和尚,本名叫姚广孝,法号道衍,户籍在江苏苏州。

    1348年,十四岁的姚广孝在苏州妙智庵的剃度出家。出家后他博览群书,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

    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南京。

    1380年,经僧录司来复、宗泐的推荐,姚广孝进入天界寺为僧。

    1382年,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十位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这一年,朱棣才22岁,而道衍已经48岁了。

    道衍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道衍与朱棣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朱棣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衍也成了朱棣的心腹之人,朱棣每逢遇事不决,便会找道衍来商量。

    建文帝继位后,施行削藩政策,眼看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朱棣曾找来道衍商量对策,道衍当时就劝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问道:“如果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

    道衍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道衍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道衍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这次收到都指挥使张信的告密情报,朱棣意识道情况紧急,事不宜迟,与道衍商量后,当即作出了起兵靖难的决定。

    建文元年七月初十,朱棣把壮士埋伏在端礼门附近,等到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出现以后,埋伏的壮士一哄而上,将谢贵、张昺杀了。长史葛诚本来也一直在北平城里对谢贵、张昺通风报信,并与北平的护卫指挥卢振约为内应,打算里应外合协助谢贵、张昺攻城。如今谢贵、张昺兵败,朱棣将葛诚、卢振全部杀了,并将他们满门抄斩。

    朱棣又发兵夺取了北平的九座城门,北平城沦陷。北平的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降附于燕王朱棣,北平指挥马宣败走蓟州,俞瑱败走居庸。宋忠本来打算从山海关出兵营救北平,后来听说北平已经沦陷,就退守到了怀来一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