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罗兰看过一个纪录片。
国师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剧组边上,还有一个开幕式筹备小组在同时运转。
几乎每拍几条,便会有人过来和国师沟通开幕式的内容,那种无缝切换,风马牛不相及的灵感碰撞,着实让罗兰感到佩服,虽然电影不能让观众老爷们满意,但在贡献了皇子嘉文四世原型的同时,整部电影也告诉了人们,甭管多大多小,挤挤总会有的。
正是因为瞧过那个纪录片,所以从一开始,罗兰便对斯皮尔伯格的工作状态感到了好奇。
《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那可是同年上映的作品。
在如此紧张的档期安排前,老头怎么说,都会加班加点两路开工吧?
可是,从夏威夷拍摄之初,到之后恋情曝光,罗兰压根就没瞧见对方在剧组里提起此事。
等他以为,这家伙真的是稳如泰山,沉得住气时,当那日罗兰向对方询问‘你是不是因为爱好相同喜欢我’后,他才明白,不是老头不管不顾,而是没人主动跳出,帮他背锅。
没错,自打罗兰举起导筒,拍了三场之后,接下来的定格文戏,老头都丢给他拍了。
拍摄期间,这家伙便靠在一旁,把组里成员都当成了星际玩家,假装在那充当监工。
若不是资料封面上明晃晃的写着《shdler‘slist》。
罗兰还真以为,这家伙是在看自己拍戏!
如果换成别的剧组,这种光明正大干私活的行为,早就被影业公司驻派的制片主任喊停了,但——甭管哪个公司,哪个项目,都没人敢对老头指手画脚。
如此一来,老头和罗兰,都乐得清闲:
前者,只需要每场拍完之后,品鉴成品,而后者,只需要顺着老头教的思路拍。
即便偶尔掺杂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没问题,就算不对,不还有老司机在现场看着嘛!
再怎么偏,都不可能出现低空飞行,车毁人亡的情况!
…………
从镜头前演戏,到镜头后布局,罗兰半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导表不分家嘛,当你都知道自己需要啥画面时,你还怕自己演不出来吗?
更何况他现在又不是在挖掘人物内心,将一个简单的人物复杂化,非得追求每个人物的两面性——说实话,老头儿电影里这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人物设定,其实最适合罗兰练手了,他不会和某些倔强的导演一样,非得追求人性恶中的善,要么就是挖掘人性善中的恶。
当然了,顺当的关键也和组里没有戏霸有关。
如果出一个李保甜那种和女演员连洗七个小时脚,啥都要管的。
李幼兵那种当着媒体的面,直接炮轰导演没水平的。
姜蚊那种甭管你是谁,老子都能把你给气死的。
那罗兰也就别拍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老头现场压阵,还有哪个家伙敢说n?
就算是日后那个凭借《大船》大红大紫,非得让影业公司派专机将自己的朋友从阿美利加接到泰国开party的小李子,也不敢在老头的面前放肆啊!
更别说,组里都是自己人了,卖个面子陪你多拍几条,又不会掉块肉。
而罗兰也不是那种白天让人赶《东成西就》,晚上让人拍《东邪西毒》的魔鬼。
偶尔的灵感迸发,最多也就花上半个小时的功夫。
再加上平日里经常会自掏腰包,让助理去买点心小食,请大家吃。
所以氛围,还是挺和谐的。
…………
蹿上导演之位,剧组有条不紊拍摄的同时,外界宣发,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只不过,刚进十一月,克林顿‘意外’当选的结果,宛若滔天洪水,将恋情之火,彻底淹没,没办法,谁让他的对手被视为百分之百连任的家伙呢?
在赔率相差数倍的情况下,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情,若是罗兰的绯闻仍旧能够压过对方,那罗兰根本就不用再拍电影了,收拾收拾,学习里根,成年以后可以直接去竞选大统领了。
不过,即便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消息将炒作绯闻压的是抬不起头,但对于福克斯而言,反倒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毕竟,所有的新闻都有时效性,在连续炒了两个月后,人们的关注度和注意力,已经达到了疲乏的临界点。
就算没有这则意外,福克斯也准备转换话题,将人们的目光,推离恋爱……
(ex){}&/ 你想挣钱,别人想拿奖挣钱,在这种情况下,不就是你扇我一巴掌,我给你一拳头嘛?
大家都是商人,大家都要赚钱,既然如此,我们两个分类不同的斗什么呢?
脑子有泡啊!
还不如各退一步,拥有感恩节的十一月,让商业片收割票房,而准备冲奖的艺术片,在十二月上映,刷着口碑唱着歌,大家谁都不耽误。
二来,是真正的圣诞档期,那就是给孩子们玩的!
圣诞电影,圣诞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在给孩子们画大饼啊!
在圣诞节之前上映,相信有圣诞老人存在的孩子们可以对着窗户,学模学样的祈求圣诞老人,让自己成为罗兰一样的帅哔,而节后上映,那孩子们可就是错过一天,再等一年了!
如此一来,在媒体消息的轰炸下,感恩节早上九点左右,各地影城的大门刚开还没一会儿呢,那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们便拖着自己的爹妈,冲进了影城。
和九零年那种依靠《终结者2》,依靠詹姆斯-卡梅隆和阿诺德-施瓦辛格炒作出热度的情况不同,今年,人们的目标就是罗兰,而随着孩子们的涌入,各家影城门口,甚至响起了一种魔性的节奏曲——‘不要九九八,不要八八八,只要四块八,罗兰抱回家。’
孩子们眼里的喜欢,是毫无道理的。
可能是有趣,可能是好玩,也有可能是逗比,但甭管怎么说,能在上午开场就来的家伙,基本上都是罗兰的‘死忠粉’——好吧,更多人是见识过《小鬼当家》和《终结者2》的火爆,而懒得在寒冷的大晚上排队和人抢位置……
上午看电影,下午去购物,晚上回家吃火鸡,生活多么美好啊!
可不管是何种缘由,一大家子全体出动,挤进影院捧场,那就是一件好事情。
而电影本身嘛,自然也是符合他们的期待。
《小鬼当家2》和《小鬼当家》在剧情上极其的相似:第一部里面,给予主角凯文人生启迪的乃是邻居老头,而第二部里面,直接就换成了喂鸽子的女人;第一部里面,主角凯文被留在了家中,而第二部里面,则是在纽约逗留;第一部里面,凯文在面对窃贼时,先是害怕,然后才想着反击,而第二部里面,凯文的状况,也是依旧……
说得难听一点,这其实就像《战狼2》一样,我抄我自己,不仅剧本的叙事流程和前作相同,就连里面的梗,也极其类似,你要是非得挖掘深度,那不好意思,整部电影的内涵和前作没啥区别,唯一有所改变的,其实就是凯文的心境:第一部里面,凯文发现自己独自在家时,整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但第二部,当凯文得知,自己又和家人走散了时,那种有所经历,有所准备,自我成长的独立,就是最大的改变……
从最初的进入商店买个东西都要担心被收银员怀疑,到现在的自如畅玩纽约城,那种时隔两年,肉眼可见的成长,就已经能够满足孩子们最大的畅想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有趣。
孩子们,不想当福尔摩斯,悬疑惊悚,只会让他们说n。
而大人们嘛,水平不同,但不论是只想快乐的普通人,还是有着艺术追求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进影院后,他们也不会去纠结剧情上的bug。
驱使他们走进影院的,是陪孩子们看电影的念头,是合家欢的念头,是一起快乐度过感恩节的念头,既然如此,只要孩子们满意,他们不就不会在意。
更何况,如果真的要和同事交谈,他们会交谈电影本身嘛?
很少!
他们会说‘我感恩节带孩子去看了《小鬼当家2》,你们去了吗?’,又或者是‘我家里那些小的非常喜欢罗兰-艾伦,还买了影院出售的同款羽绒服,害我多花了两百多刀!’。
他们可能不会真的喜欢,但绝对会充满善意的无奈抱怨。
因为最开始的驱动点,就没让他们抱有无上期待。
这是件好事吗?
对于艺术电影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合家欢的爆米花而言,电影已经成功了。
可惜——
甭管哪个年代,都有键盘侠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