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七章刘璋的异动!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月份时间恍的一下便过去了,张清终于和赵云大军在汉水北岸集结了!

    整整五万大军,对岸固城汉水放线,只有杨昂和杨任两人率领四万余人驻守!

    赵云屯兵于此后便一直在打造渡河的木筏,还好的是,这附近有许多竹子,如今赵云已经打造了足够大军渡河的竹筏了!

    南郑城内,张鲁闻言张清已经攻下了汉中以东的几个县后,顿时也有些慌乱了!

    如今只有靠着汉水的天险才得以守住!不然的话可能张清早就已经兵临城下了!

    汉水又称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中地区,除去秦岭险要地形以外便只剩下了汉水这到天险了!

    渡过汉水过后,一路平原,可以直达南郑!

    一路无险可守!

    如今张清大军已经抵达汉水,而汉水的守军也不足!肯定难以抵挡!

    此时益州刘璋也收到消息了,眼看张鲁要不行了,阎圃和郑度两人也同意了!

    于是刘璋便让张任和黄权两人率领大军屯住余巴郡的剑阁!

    张任(?-1年),益州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公元1年(建安十八年),在刘备进攻刘璋的战争中,张任率军迎战刘备,战败被杀。

    张任是益州蜀郡人,出生于贫寒家庭,但张任自少就胆大勇敢,为人有志向节气。后出仕益州,官任从事。

    公元1年(建安十七年)末,刘备率众进攻刘璋,占据广汉郡的涪城。公元1年(建安十八年),刘璋派遣张任、刘璝、冷苞、邓贤等率兵在涪县一带与刘备军交战,但皆被刘备击败,张任等退守绵竹。

    刘备率军进逼绵竹,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都督绵竹诸军抵挡刘备,但李严却率领部下投降刘备,绵竹落入刘备之手。张任和刘璝退至雒城,与刘璋之子刘循共同在此抵御刘备的进攻。其后,刘备进军包围雒城,张任勒兵战于金雁桥,却战败被擒。

    刘备听闻张任之忠勇,令军士劝降张任,张任厉声答道:“老臣我终究是不会侍奉二主的。”于是被杀,刘备为之叹息。

    黄权(?-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

    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9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正始元年(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

    黄权年轻时任巴西郡吏,后来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

    建安十六年(11年),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

    黄权劝谏说:“左将军(指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

    如果客人(刘备)有泰山般的安稳,那主人(刘璋)就会有累卵之危。如今尽可以守紧边境,以待时局的稳定。”

    刘璋不听,派谋士法正去迎接刘备,而将黄权外放为广汉县长。

    建安十七年(1年),刘备与刘璋反目,举兵进攻益州,派诸将分别攻下益州郡县。

    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建安二十年(15年),曹操举兵南征张鲁,张鲁败逃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

    于是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曹操。

    其后,刘备击破巴郡賨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发动汉中之战,攻杀曹操帐下名将夏侯渊,占领汉中。

    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出来的。

    建安二十四年(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

    章武元年(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

    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章武二年(年),吴国大都督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

    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要抓捕黄权的家人,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

    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

    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

    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

    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于是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

    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两人都是刘璋手下大将,同时张任还是赵云的师兄,而黄权要是益州当地最大的世家大族!所以刘璋得到了黄家的支持才有了如今这个稳固的局面!

    两人率领大军,抵达剑阁后,便就地驻扎,等汉中兵败,而后迅速夺取汉中的阳平关和定军山等险要重要的军事地形!

    剑阁道之名不知源于何时。《战国策》载:“今君(范雎)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又斩范、中行之途,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其中,“栈道千里”说明蜀汉栈道于先秦始建。

    《三国志》有“剑阁”,而无“剑阁道”。钟会伐蜀,姜维于剑阁列营守险,抵御魏军。

    关于“剑阁”一词,《水经注》释曰:“……又东南迳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剑阁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类书《初学记》。《初学记》引《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古剑阁道也。”但传世版本《华阳国志》无此句。宋《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皆引此文,词句稍异。

    唐代地理学著作《元和郡县图志》中曰:“剑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道。”

    公元前4世纪,蜀人曾经剑山修筑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5),张仪、司马错经石牛道灭蜀。三国时,诸葛亮为运送辎重粮草,在此凿山架木,飞阁通衢,始成剑阁道。

    道长约15公里,北去汉中,南通成都。唐时于道中狭窄处置关,以两崖嵚峙,其形如门,称剑门关。

    剑门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川陕交通咽喉,古人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其险。

    过此南下,少险可据,故其得失,直接关系成都安危,历来为兵家戍守要地。三国蜀炎兴元年6,魏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退屯剑阁,列营守险,魏兵虽众,终不能越。

    其后,东晋司马勋、前秦苻坚、梁魏邢峦、西魏尉迟迥、北周梁睿、唐严砺、后唐李继岌、宋王全斌等图川,均先夺取剑阁以威胁成都。

    现剑阁道已扩建为川陕公路的一段,剑门关已毁,附近有宝成铁路通过,蜀道险阻,已变通途。

    中国古代蜀北要道。因剑山峭壁间栈古称阁道而得名。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亦泛指汉中经剑阁至成都间通道。

    龙门山东北支脉大剑山,东西横亘,7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云霄,穿行南北的大剑溪将其拦腰斩断,致此绝崖相对,昂首一线天。公元前4世纪,蜀人经此筑有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

    三国时,诸葛亮为运送军资,沿此道凿崖架飞梁,拓宽险路约15千米,始名剑阁道,并置阁尉驻守。后于剑阁道南端隘口处,以两崖相嵌置关,其形如门,称剑门关。

    关口宽约0米,长约600米,关楼锁口,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为川陕交通咽喉。过此南下成都,少险可据,故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蜀炎兴元年6,魏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退守剑阁,使10万魏军终不能越。

    东晋司马勋、前秦苻坚、西魏尉迟迥、北周梁睿等图蜀,均先夺取剑阁,以逼成都。

    剑阁可以说是成都的屏障,剑阁一下,大军便可以以直逼川蜀平原!

    而阳平关则是汉中南部的一到险要关隘!

    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

    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

    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进利于攻,退可以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

    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

    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

    阳平关和定军山都是汉中南部的两大险要关隘,所以刘璋准备在张清进攻张鲁,而张鲁抵抗不了的时候,进攻这两处,然后拿下这两处险要的地形后,便可安稳的抵御张清于汉中!而不让张清攻入巴中地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