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年4月5日在长安西府:内阁总理府,大唐帝国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柳铭贺,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了在历经三十一代皇帝后大唐将迎来新一代国王:已故景怀太子尚立的长子、刚刚驾崩的长泰帝尚昭的长孙、帝国皇太孙尚泽将会于公元015年5月5日在太极宫正殿,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并提前一个月宣布新皇年号为“仁庆”。
尚泽作为穿越者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如此,大唐皇室有继承皇位权利成员不多,尚泽的父亲景怀太子在001年因为意外事故去世,而根据《大唐帝国皇位继承法》当时年仅11岁的尚泽正式成为皇储,并在三个月后举行了正式的:“皇太孙”册立大典,而如今年仅5岁的尚泽将要举行自己的登基大典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君主,尚泽的内心五味杂陈。
015年5月5日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嘉宾五千多人参加了尚泽的登基大典,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皇位交替这一历史性时刻。
登基大典,在帝国的正宫—太极宫正殿太极殿举行,全世界有超过5000名嘉宾前来参加其登基践祚大典,包括各国元首、特使、大使、王室成员、各界名流等。
前一天尚泽身着衮冕服,在太极殿丹陛上进行拜天行五拜三叩大礼,然后尚泽前往奉先殿敬告先祖,然后祭告大行皇帝、皇后。在此之前御宝司设宝座于中极殿、太极殿中,设宝案于中极殿、设云盖、云盘于太极殿东,仪礼司设表案于太极殿丹陛上,承天门上设华盖、午门外设云舆,并且派遣官员袛告天地、宗庙、社稷。
五日早上寅时——凌晨三点,太极门内开始,便陈设“法驾卤簿”,由南而北,一直排到太极殿丹陛之上、殿檐之下,以盛陈威仪。
承天门城楼上,设“宣诏台”、“金凤台”,午门前,设龙亭、香亭。
午门外,设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即天子乘用的五种车子,五辂之南,设宝象;还有是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禁卫军,一共十班,彼此将间,达于两阶。
太极门外,设玉辇、金辇。
太极殿广场上御道两边,安设铜质“品级山”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
三层汉白玉的丹陛上,是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禁卫军,一共十班,彼此将间,达于两阶。
阶下,设静鞭、仗马,列甬道东西。
丹墀之上,设紫赤方盖、红黄龙扇等,东西分列;太极殿门外露台正中,设九龙曲柄黄伞盖;殿檐下,设拂、炉、盒、壶、盘、瓶、椅、杌之属。
另有各种旗、纛、麾、幡、氅、幢、幡、伞、盖、扇,由丹陛一直排到太极门。
除此之外,太极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极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太极殿内,设黄袱表案和笔砚案,一切准备就绪。
午门外辰初——七点整,赞礼官一声吆喝,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在礼部司官引导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门、宗室王公自右掖门,络绎进入太极宫,过金水桥,自太极门两侧的昭徳门、贞度门入太极殿广场。入丹陛按班位站好,百官就位之后,钦天监报时。而尚泽此时正端坐在乾清宫内御座上等待。然后在仪礼司官员的引导下,大典的执事者们前往乾清宫迎接尚泽,行礼后奏请皇帝升殿中极殿。
辰正——八点整,吉时到,礼部堂官再奏,请皇帝即皇帝位,于是,皇帝降座,出中和殿,入太极殿,升金銮宝座。于是尚泽由中门而御太极殿,升金銮宝座,因为国丧已过这个时候,陈于太和殿檐下的中和韶乐奏起来了,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起,玉振金声,好不悦耳!
乐止,锦衣卫阶下三鸣鞭,清脆的鞭声,越过整个太极殿广场,传出太极门外,人在午门,都听得清清楚楚,将军卷帘,鸣赞官高喊:“排班——”太极门北檐下,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然后,鸣赞官唱礼,群臣三跪九叩,代表着百官承认皇帝并要向皇帝效忠。
但是大典仍没有结束,百官行礼结束后来到承天门外,站在北面,等待内阁总理大臣。
建极殿大学士王显明请玉玺,安放于笔砚案上;文华殿大学士杨绍忠进即位诏书,武英殿大学士张靖臣接过,在表案上平平展开,文渊阁大学士冯建明随即在诏书上用印,待“皇帝之宝”的印痕干爽之后,将诏书重新卷起,中极殿大学士、“宣诏官”柳铭贺接诏。
然后,五位殿阁大学士退出太极殿,柳铭贺打头,双手捧诏,王显明、杨绍忠、张靖臣、冯建明在后,五人走御道下丹陛。早有礼部司官捧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托盘—在阶下等候,柳铭贺将诏书放在云盘之上,此时,丹陛大乐复奏,宣诏官一行人走御道,往太极门方向迤逦而去,锦衣卫擎九龙曲柄黄伞盖随后——这代表“如朕亲临”。
宣诏官出太极门,乐止,静鞭再次响起,这表示皇帝即将还宫,鸣赞官高喊:“排位——”
百官由“立位”转“跪位”。
鸣赞官高喊:“跪——”
百官下跪,不过,不必叩——这只是“跪送”。
于是,尚泽降座、升舆、还乾清宫。
皇帝出太极殿后,文鸣赞官喊“起——”百官起身。
然后,大伙儿怎么进的太极宫,就怎么出去—出昭德门、贞度门,再由左掖门、右掖门出午门,不过,既不是回部门,更不是回家,他们得出承天门,在外金水桥南“跪聆”宣诏官宣读今上的即位诏书。
再说宣诏官一行出午门后,便将诏书恭置于龙亭之内,由銮仪卫抬着,出端门,至午门,一路抬上了承天门城楼。
前文提到的“宣诏台”,设在城楼东第一间;“金凤台”,设在城楼垛口正中,台上摆着“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
待文武百官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面北跪好之后,宣诏官柳铭贺对着龙亭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取出诏书,登上宣诏台,面西而立,开始宣读“纶音”。
礼毕,宣诏官将诏书卷起,下宣诏台,登上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台”,将诏书放在那个“朵云”——即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内,再置于木雕的“金凤”嘴里,两个锦衣卫,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之命由金凤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也。
这时,早有礼部司官托着云盘——不是“金凤”嘴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而是前头提到的漆了云纹的托盘——在下头跪接。
“金凤”嘴里的诏书,正正好落在“云盘”里,此谓之“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龙亭之内,然后由黄盖、仪仗、鼓乐前导,浩浩荡荡的抬出,送往内阁总理府
诏书到达内阁的时候,内阁官员早已取道回到衙署,率众司官在大门前跪迎,并将诏书安放在大堂内,恭列香案,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
这一整套仪式,曰“金凤颁诏”。
至此,整个登基大典,才算正式结束。
大典结束后尚泽乘御辇从太极殿出发,依次穿过太极殿广场、太极门、太极门广场、内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外金水桥、御街、承天门广场、圣祖纪念堂、大唐门、朱雀门沿着朱雀大街一直走到距离承天门广场一公里外的英雄广场,广场上建有帝国英雄纪念碑以及忠烈祠,纪念碑上拥有圣祖尚睿御笔亲书的“英烈永存”和四百多字碑文,而忠烈祠内供奉着所有牺牲将士、为国建功的官吏、有突出贡献或伟大事迹的百姓的排位,而每逢重大节日、皇帝登基等日子,大唐皇帝携皇室成员、文武百官都要前来祭拜,这也是大唐的传统之一。
尚泽在广场外就走下御辇,身着冕服走向帝国英雄纪念碑,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行三鞠躬,然后走向忠烈祠同样的仪式再进行一次,然后登上御辇开始绕城巡城从英雄广场出发,向西经过帝国国会大厦、帝国中央法院、内阁总理府、胜利公园、长安大学、皇家图书馆、崇安宫(国宾馆)、皇家科技馆再向南经过镜湖公园、临泉宫、龙潭公园、皇家植物园、皇家动物园、明德大学、皇家科学院、元溪山国家公园、京溪大桥、月坛、国立师范大学、国家会议中心、体育公园、国家体育场、国立理工大学、惠安池公园再向北经过、皇家大剧院、博爱医院、庚午公园、长安101大楼、国家证券大楼、再来到御街经过和平公园、国家电视台、皇家银行、皇家博物馆、靖江池公园、枢密院、元德宫(太子东宫)、皇家仁爱医院后回到承天门,然后尚泽会换皇帝常服出席晚上的国宴,宴会将设在太极宫太液池旁的麟德殿,大约有1八个国家的君主前来参加大唐皇帝的登基大典,另有三十二位国家元首出席,晚宴结束后在承天门广场上将举行规模空前的烟火庆典。
而第二天还有尚泽要参加的活动,登基大典的相关仪式或活动将会持续十天,而这十天都是大唐的官方假日,之后的日子里尚泽将会祭祀历代皇家陵寝、检阅帝国三军即:阅兵式、阅舰式、御河(京溪河)巡游、参加帝国国会开幕仪式、为皇室成员册封与封号仪式、会见大唐伯爵以上勋贵、会见枢密院全体委员(军事)、全体内阁大臣(行政)、上议院议长(立法)、下议院议长(立法)、大理寺(帝国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司法)、御史台(帝国最高检察院)九位检察长(监察)并要合影留念。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才是登基大典真正的结束了。
由此大唐帝国正式进入尚泽的“仁庆时代”。由此大唐帝国正式进入尚泽的“仁庆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