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负韶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6章 拓展点力量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创建的思维,一重重碰撞。基点回归到实处,服务群众的初心,谋求拓展信息的对流。”——卷首诗

    第二天跑到社建办驻城点领回跑车的,是小熊——夏棘青好象是害怕了项葵生这样的“叔叔”,不情愿再自投罗网,陪他喝“鸿门茶”。

    项葵生看着聪明相外露的小熊,心中憾惜,挠着花白的头发,去问李维生,“我明明挺亲和的,是不是?那个脑袋灵活的家伙,怎么就不喜欢和我多交往交往呢?他的问题,多半只有在咱们这里能获得答案。”

    李维生理解地大笑,却和他提起,樊丽华方才网上通知,下午要到驻城点来组织大家开会。

    听说妻子要来开会,项葵生莫名紧张:“什么内容?”

    “听樊部长的意思是,希望进一步拓展东江新城的文明信息渠道,一方面丰富居民群众的自治宣传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是希望搭建区府、街道、居委会与居民的意见信息互通桥梁。”

    “就知道,她来没好事,没准要给我们加任务量……”项葵生嘀咕,他这会明白了,早晨樊丽华笑眯眯的表情代表着什么。

    肖卜有些急了,他实在不想再在这种环境里,过多消费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东江新城就四个小区,日常动态简报、各项文明信息宣传、传达新城建设信息与动态——不就是走走形式、喊喊口号、做做面子的事儿,又不是最要紧的,樊丽华这么起劲干什么?

    “项书记、李主任,樊部是不是急了点?咱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做好五月份新小区的集中入户——这是市里要咱区里、咱区里又要咱们签了‘军令状’的任务,做不好那是要影响全年绩效考评的。哪里还有多的人手和精力,去搭建这样复杂的信息通道,几个居委会肯定也会嫌麻烦!”

    “这……”李维生也有点吸冷气,他同样担心樊丽华会添加形式化的宣传要求,“还是等樊部来了再看吧。”

    他们不知道,就这会嘀咕的功夫,姜鸿涵已坐进会议室,和蒋军兴、栗勇及相关职能力量,再一次梳理、补充东江新城的全年工作规划,不仅要求全力保障三、九两个月份里集中入户、整体年度实现十五个居民区入户的目标。同时,再一次强调,要全面做好数万迁居群众的生活安置与常态化服务,避免面子工程、服务流于形式!

    “要真正落实新城改善民生住居的目标,让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各职能力量就一定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按着计划刻板运作、僵化落实,必须带着工作力量沉下去,深入实地,去看、去找、去想居民需要你们调用资源、施展长处、发挥效力的地方,然后让力量实打实地动起来!”

    姜鸿涵话语有力、掷地成声,与会的工作力量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用心投入。可蒋军兴不满足,拿出了专门让秘书打印出的居民意见,不仅有新城街道带着各居民区日常记录、汇总的十来条热点、难点问题,还有“新城夜话”有关交通路线设置不完善、青壮年寻找就业岗位困难、居民缺少文艺娱乐场所、地库上下通道设置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帖子中的问题分析。

    “这些问题与需求,有的来自新城居民的口中,有的是他们自己在网络上的呼吁。其中一部分,我们虽然早已关注并在积极协调解决。但是,大家对问题的了解一直侧重于整体,是‘从上朝下’看。这样,全貌是看见了,但底下的细节,咱们很可能忽略了。”

    蒋军兴用pp放出了“新城夜话”的帖子,“举个例子来说,就东江新城的交通问题,我们曾以为短驳公交有了、越江长线公交提前落实了,居民应该满意了,可网络上这位博主“毛毛虫”却实地去看、去拍、去想,提出了交通线路设置不尽如人意,部分老弱病残与着急上班的人员步行时间过长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我们落实工作计划时应该细加考虑的。我们需要结合居民的反馈、实际感受对预定计划、协调措施进行不断的补充、优化,以争取服务效率的最大化!”

    “蒋区说的没错!”姜鸿涵继续补充:“另一部分的问题,虽然眼下东江新城还在建设过程中,实施条件不足,还不到推动、落实的时候。但各部门也确实应该早做了解与排摸,摸清居民需求的具体情况,分析预定资源的匹配度,然后才能提早计划,尽力让工作筹备再全面一些、完善一些。这样,我们的工作不仅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一枝枝箭射得准、射得精,能让从不同城区、不同阶层迁居新城的百姓们放心!”

    蒋军兴索性拖过会议白板,拿笔在上面写着、画着说明:“同样拿这个网络“毛毛虫”的发帖来说,他提出了新城居民普遍需要的文体娱乐。这一部分实事工程,我们预定明年逐步启动,除了落地在新城内的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休闲绿地与滨河步道,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小区内的休闲步道需不需要建设,建设在哪里合适?小区内的居民日常文化活动场所有没有可能配置,配置哪些项目?……”

    “蒋军,您和姜书记的意见,我们理解,也很赞成!”民政局两位负责人一项项听着,这会“二把手”忽然举起手来,“我们也想进一步把迁居群众的服务做实、做细,可是,仅仅靠自己的办公力量去排摸,除非在一个个居民区长期蹲点,否则居民需求千变万化,很难各个时期、各种人群及时关注、完全兼顾!”

    “让区里的工作力量长期蹲点,那当然不现实。”姜鸿涵很高兴与会人员听得用心,朗音放缓,“但我们完全可以多拓展点力量啊!”

    “您的意思是?”

    “呵呵,街道是最基层的建制,新城、住宅小区本来就是居民自己的家园,要有效落实服务、解决服务难点,当然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参与。这自治组织,不能仅仅限于居委会,更要向广大居民群体中去争取参与度。”

    “我明白了,您是说志愿者。”

    “方向对了,但这个志愿者,一定不能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穿着马夹、戴着红袖章进行公益清洁卫生、平安巡逻的岗位,而需要发动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青壮年,来一起参与,让他们为咱们了解居民呼声、强化群众服务、优化工作措施当‘公益信息员’。”

    “可是,现在东江新城入住的青壮年人群占比低不说,奔忙于工作、生活,参与自治的意愿很低。我们前期尝试过,可发动他们当‘信息员’几乎不可能。”这是冯堂晓一直和樊丽华嘀咕的“大难题”!

    姜鸿涵也明白这个难题,“激发社区群众的自治意原,特别是熟悉一定技术手段、具有一定服务专长的青壮年不容易,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但咱们可以从现在,就可以努力起来,先从居委会人员年龄与技能层次的结构调整开始,让各小区以‘居委会’为根据地,逐年、逐步影响、带动住居群众,共同投入到社区家园建设中来!”

    樊丽华看着坐在社建办工作人员、居委会社区工作者之中、象母鸡护小鸡一般,隐隐透了紧张与防范的项葵生,哭笑不得,“从新城一入户,我就进新城和大家一起服务居民,来来去去都熟悉了。今天就是来恳请大家,一起到居民中多挖掘点资源,不用紧张。”

    项葵生满心揣测着爱人的工作目的,闷声不语。肖卜倒是抢在李维生开口之前,笑嘻嘻地问:“樊部,您也知道,这里的居民天天等着问区里、问街道要资源、要服务,怎么反过来,您还发动我们去问他们挖资源,这不是送上门挨骂的事?”

    樊丽华淡淡收了笑容,“小肖,你这话,我感觉有点不对,居民们的合理需求是必须尊重的,也是我们所有建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是无理取闹地要资源、要服务。而我们要开展工作,先不说‘鱼水’情深,我们是鱼、群众是水,就是咱们一直在学习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面向居民的信息宣传、文明动员也必须展开,而居民也有权利与咱们形成互动,把所需所求更畅通地传达到街道、区府,是不是?”

    李维生点头,“樊部,你这句话,我们都赞成。只是,这居民信息资源要怎么挖掘,您得给个方向,咱们好一起使力。是需要借调哪个工作人员,还是要安排专人,定期推出板报、宣传栏,我尽力协调人手支持这项工作。”

    “呵呵,现在都网络时代了,黑板报、宣传栏虽然没退出舞台,可也不是咱们要创新的宣传通道。”樊丽华看着若有所思的项葵生,“其实,刚才一进门,我已经看见了你们的来访接待室,那就是加强居民信息互通的一种形式。可这样‘愿意进来、畅谈一谈’的居民,人数并不多。”

    “那您的意思是?”

    “今天上午姜书记主持了会议,要逐步推动居民自治信息队伍的建设。但短期内,居民们还没有足够的意识。那咱们需要从社区工作者这里入手,先发展一批有网络信息报送技能的骨干人员。另外,注意排摸居民群众中的具备网络信息特长的公益力量,争取将来带动他们和社区工作者形成合力,一起促动居民自治信息宣传与服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