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忍了许久,最后轻轻的一拍桌案,言道:
“锦衣卫指挥使吴三桂听令,众爱卿弹劾曹鼎蛟,朕命你速速查清此事,不得有误,看看他们所言是否是真。”
锦衣卫指挥使吴三桂出列,虽然他只是三品的官员,可是因为身处特殊的暴力机构,再加上他本人也非常的强势,所以他的权利达到了历代指挥使的巅峰,深受崇祯皇帝看重。
“下官领旨。”
吴三桂接旨。
底下文武百官则是私自议论开来,用着细不可闻的声音向后面传递消息。
“曹鼎蛟还真的是深受陛下看重,看来此事是不了而之了。”
“现在也为时尚早,还不是处置的时机,静心等待吧。”
“曹鼎蛟又不是圣人,总不能一辈子不犯错吧,咱们就等着他恃宠而骄的那一天。”
……
温体仁当初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入阁后他逼迫周延儒引退,自己成为首辅。
尽管温体仁感觉到年老体衰,不过因为这些年曹鼎蛟的出现,很大一方面上改变了大明的国运,也让他这个首辅日子过得好一些,这才没有苍老得这么快。
但今日的猝不及防,还是让他心悸不宁,温体仁尽管心情不太好,不过该说的大事还是要拿出来议一议。
温体仁出列:
“陛下,还有一事,老臣要上奏,得天之幸,祖宗保佑,将士用命,陛下鸿福,曹变蛟总兵官收复北直隶,拿下京师,此为大明之喜事,老臣为陛下贺。”
温体仁还是有不少特权的,百官都是翘首以待,崇祯皇帝纳闷的说道:
“爱卿怎么又提起此事?十天前的消息早已是人尽皆知,闯贼李自成也在押往南京的路上,爱卿老糊涂啦。”
崇祯皇帝随口开了个玩笑。
百官却不敢笑,温体仁却道:
“陛下,老臣以为还于旧都,迫在眉睫呀。”
不少官员纷纷附和,南方和北方的官员都是各执一词,有人想要安稳,有人觉得旧都更具龙气。
崇祯皇帝敲着桌子,摸着下巴说道:
“温卿家今年有七十了吧。”
温体仁一闻,赶紧答道:
“回禀陛下,微臣是万历元年生人,至今方才六十有四。”
(ex){}&/ 温体仁在位,无论对于辽东抵抗清兵南下,还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未尝建一策。
他向朝廷推荐的人也大多平庸之辈,苟以充位而已。
把本来就已是千疮百孔的明末政局搅得愈发不可收拾。
唯一的成就就应该是待机时间最久的阁老了,人心便是如此,野心滋养的久了,就会变质。
温体仁,虽然与历史上的人大奸大恶之徒如秦桧董卓之流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他似一只蛀虫,蚕食着明崇祯朝廷,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他同样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以无辜者的鲜血染红自己的登天之路。
崇祯皇帝在退朝之后,突然觉得今日的饭他不香了,周皇后几次催促崇祯皇帝用膳,却依旧没有结果。
崇祯皇帝心里面憋着事情,一方面是关于曹鼎蛟的事,而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文武百官的党争。
对于温体仁,崇祯皇帝起初是特别的欣赏他,因为他在朝堂之中,刚刚上位的时候算得上是孤立无援,当皇帝的就喜欢这样的直臣。
皇帝喜欢什么样的臣子都是有迹可循,那些昏庸的皇帝喜欢那些讨好他的臣子,赵佶和他的臣子们最具代表性。
那些英明神武的皇帝则是需要能为他挣钱的臣子,用此来维持他巨大的军事需求。
最有名的就属于汉武帝和他的财政大臣。
而有的皇帝则是更需要名声,魏征就成为了皇帝的代言人,可是魏征做事很不地道。
双方本来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这货性子比较直唐太宗的老底子黑料全部记录下来,又托付友人公之于众。
然后他凉了,墓碑都被推倒了。
明君也是人,明君也有脾气。
而崇祯皇帝的性子比上有不足,比下有余,若是全天下的皇帝共同推举一个最勤奋的人出来,崇祯皇帝和他的老祖宗朱元璋绝对要位列前三。
崇祯皇帝还在敲着桌子。
曹化淳却进言道:
“陛下,吴大人送过来一些资料,其中还牵扯到了内阁大臣,奴婢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崇祯皇帝接过奏折,一眼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张汉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