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被几个农户子弟发明的明朝版汽车又或者说手扶拖拉机一刺激,终于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这时代最大的“发明家”,他脑海里可是装着无数夸时代的东西,不“发明”点出来,着实可惜了。
那么,到底发明点什么好呢?
首先,这东西肯定要有用,而且越有用越好。
他能“发明”的东西简直不胜枚举,可以说,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如果没什么用,那发明出来干嘛呢,自娱自乐吗,他还没那么闲呢。
比如说小孩子的玩具,他要是愿意的话,别说是几种,就是几十种甚至几百种都能“发明”出来。
但是,发明出来又有多大意义呢,至少,对现在的大明来说没什么意义。
他的时间宝贵着呢,可不能浪费在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面。
然后,这东西一定要简单,而且越简单越好,要是太复杂的东西,要花个几年甚至十几年,那就更没意义了。
他可不像嘉靖一样,幻想着自己能长生,人这一辈子也就几十年,时间有限的很,怎么把这时间利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实用的东西才是正经。
比如说,后世常见的电脑手机,那东西好吗?
这个问题不用问,那绝对是好到不行了,关键那东西也太复杂了,就连杨聪都不是很懂。
如果想要发明出来,这过程就漫长到无法想象了。
这会儿连电都没有呢,从发明电,再到发明发电机,再到发明电子元器件,再到发明各种芯片,再到发明软件。
这个过程,漫长到令人绝望,没个几十上百年,根本就不用去想。
杨聪自然不会去考虑这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那种又简单又实用的东西。
一开始,他还想着要利用蒸汽机做文章,发明一些有用的机械出来。
但是,他想了很久之后,无奈的发现,貌似他知道的,简单实用机械,他都发明的差不多了,其他机械,他还没有那些匠户子弟懂呢,别人琢磨起来可比他琢磨要省事。
这蒸汽机械是没得想了,那么,到底还有什么简单实用的东西呢?
他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东西,这东西在后世用途其实并不广泛,但是,在这时候却相当的实用,用途大到简直无法想象。
这东西就是望远镜!
望远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战场指挥官必备的装备之一,但是,在卫星出现之后貌似就被逐渐淘汰了。
(ex){}&/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冶金学堂,而这会儿王宣的几个弟子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杨聪也不多说,当即便带着他们来到烧制玻璃的作坊,并命人取来的笔墨纸砚,现场比划起来。
他也没说什么望远镜的事情,就是大致画了一下凹凸镜的模样,并定下了尺寸,让人开模,马上就做。
这会儿玻璃加工还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加工出来的玻璃那是老大一块块的,想要做成门窗玻璃,那还得用玻璃刀一块块去划,而这会儿可没什么玻璃刀,杨聪也懒得让人去找什么金刚石做玻璃刀了,而是直接让人做磨具,各种门窗玻璃大小都定死,做出来直接就能装上去,压根就不用划。
所以,这会儿烧制玻璃的作坊里面就有做磨具的材料,而他要求的尺寸又相当的小,也就是一寸和两寸的直径,凹镜和凸镜一样两种,总共四个模具,做起来自然不难。
这模具很快就做出来了,玻璃水也是现成的,凹凸镜的镜片自然是很快就加工出来了。
不过,磨具表面可没那么光滑,做出来的镜片是无法当望远镜的镜片用。
杨聪就拿着毛毛的凹凸镜片对着那几个弟子道:“我想让你们加工的就是这东西,你们想想办法,将其两面都磨光,要光滑的如同铜镜那般,一点瑕疵都没有的。”
这活计他们自然清楚,杨聪一说,他们便点着头接过镜片忙活去了。
紧接着,杨聪又让王宣找来了几个匠户弟子,用紫铜打造了几个单筒望远镜的镜筒,也就是一头大一头小,两头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前后滑动的那种。
这些东西加工起来都不是很难,第二天一早,王宣便带着弟子,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和镜筒过来了。
杨聪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大致测试了一下便知道了,原来,小的一头要用凹镜片,大的一头要用凸镜片,两种镜片组合在一起,再慢慢调校一下焦距,便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了。
这家伙,王宣一开始看着杨聪拿着镜片和镜筒在那里鼓捣,还不知道杨聪要干嘛呢,当杨聪把调校好的望远镜塞他手里,并简单的解释了几句之后,他顿时惊的目瞪口呆。
这东西,竟然能看清远处的景象,而且还相当的清晰,就如同近在眼前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