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随风
其实本来的题目应该是“坛经读后感”,因前一篇文章“”有不少谬误之处,此文也是为补过,以免前文误导新人。其实前文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奈何太浅显,虽有善知识提点,仍不能释疑。幸得布空老师指点读坛经,读后心中豁然开朗,不敢藏私,公开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利后来者借签,并恳请各位善知识点化。
言归正传。坛经强掉心内求法,不假外物。又言顿悟渐修。
顿悟有两层含义,一是马上领悟自性。二是要么不领悟,一旦领悟自性,则全部领悟,呈“全或无”的特点。
渐修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顿悟之后还得逐渐修行。为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见性,如有知晓的大德,还请教我。第二是,能够顿悟的还是少数利根之士,大部分人还得渐修之后才能顿悟。就像明珠蒙尘,尘垢太厚,先得逐渐清洗,污垢变薄到一个临界值后,才能见性顿悟。说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反复试探不能见性,说明因缘不具足,不要试图马上顿悟,而是先修心一段时间。
修心修的是自心。就是要有一颗正直的心,奉行五戒十善,切忌五恶十逆,转三毒为戒定慧。不强调坐禅念经,而是要从生活中感悟磨炼,行住坐卧,时时反省自己。
修到什么程度?至善。我从前就迷惑在这里。这里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误解。“不思善不思恶”“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误认为应该无视善恶,混淆是非,不辨好丑。高高在上,浑浑噩噩,坐视丑恶、错误的发生而不闻不问高高挂起。运用这个观点到生活中就会引发很大混乱,根本行不通。
&ot;不思善”的意思不是不行善,而是行善之后不要留在心里。因为天长日久,善事做多了,心里难免沾沾自喜,如果旁人一称赞,容易产生骄慢心理,阻碍自已向前。所以不思善的目的是防治自已的“慢心”。我个人认为,如果思想上没有达到&ot;不思善”的境界,可以随缘行善,不要刻意行善,以免产生骄慢之心。
“不思恶”不是放纵恶行。相反,要心行平直,敢于弘扬正气,敢于纠正别人的错误。但不能留在心里,因为恶行也会在自己心里留下痕迹,久而久之,外界的丑恶现象容易污染自已,产生这种心理:你做得,我也做得;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最终使自己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所以,不思恶是为了道心不被污染。
&ot;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ot;不见即是不住,屏蔽世间的影响。不是超然于对错之上。不要讨论没有实际意义的对错,那不但会污染自己的心,也会污染别人的心。
善到极点,没有了恶,自然没有与之相对的善,此即不二法门,不能分成矛盾的两面了,应该能见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