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当时东渡过去的大部分人都在干坏事,主要是蒲素圈子里看到的是这样,他自己认识的不少都是,蒲泓也认识好几个。一点不夸张的讲,当时蒲素心里设想过自己如果到了那边,立刻就会投到做坏事的工作当中。当天落地当天开工,一天都不想休息。
那种明明做坏事也毫无犯罪感的兴奋让他几晚上都睡不着。在想象里化百变大盗,无所不能,赚的盆满钵满不说,同时还能为国争光……只能说那一代人脑子被洗的有点彻底。
其实也有不少老老实实在那边打工干活的,不过这一类人在那边赚点辛苦钱很不容易,回来基本上看上去都有点呆头呆脑。憨兮兮,桑海方言叫做“刚学学”,当然只限于男同胞。
女的就不一样了,在那边待过回来的基本都滋润活络的很,时髦洋气还阳光自信。这不是在做什么猥琐暗示,实在是和那边的国有关。
哪怕在桑海的资五星酒店,以早年虹桥太平洋为例。里面式餐厅的大厨对下面助手也是一言不合就动手动脚,寻常呵斥就更正常了。要说这是欺压国人到也不是,虽然蒲素看到了心里也不爽快,只是人家对自己的老乡下属也是如此,暴躁的很。
而且人家心安理得,压根不觉得这种体罚手段很不人道。重压之下男同胞作为外国人在那边不可能不压抑,回来后很长时间内还是显得“刚学学”,一群人里蒲素基本一眼能分的出来哪个是从那边回来的。
那边层级观念十分清晰,而且手艺人和技术工作人员基本多少有点强迫症状,对待职业要求非常苛刻。实事求是的讲,自古以来我们一般来说能糊弄就糊弄的大有人在。不光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没觉得有啥不对。
不说现在大家可以走出去自己看,就从老的纪录片和电影里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些。同样百来年前,同样都是穷人,有胶卷记录的影像资料里居住和穿着完全不是一回事。
同样用砖头和泥块垒砌起来的房子,国外多数还兼具美感。同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不同材料给自己搭建个栖之所,人家还尽可能的要求美观,栽种点花草。
中国的园林从来都是只存在于王侯富贵之家,而我们的邻居可以说从东京到乡野随处可见,只要有院子的家庭不造个景简直不敢想象。
而我们这边滚地龙和窝棚就多了,远的不去说,哪怕民国和前几十年一些不发达的地区都随处可见。一根毛竹搭几片茅草或者篷布,如果说穷到连泥巴都没有,我真的不敢相信。
穿着也是如此。要说人家电影里美化民生,穷人也过的非常体面,摆拍成那样。可很多影像资料是胶卷拍的纪录片,一眼就知道是实录影像。其实穿着到处开花补丁的衣服也没啥,关键是还不干净,这只能是懒得浆洗。
有些事和体系有关而有的就是国民,山寨泛滥的就多少有点关系。都知道山寨不好使,但是将就能用总比没有好。而且和没有比起来,正版哪怕好那么一点,很多人也觉得没必要为了好这么点而多花那么多钱。
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好上那么一点很难。已经定型成熟的东西,再想提升一点都很不容易。竞速运动表现的就很明显,人类极限在哪?是不是有极限?虽然总有人隔一段时间就打破人类自己创造的记录,但动辄都是秒后的小数点为单位。
生活里我们以烟酒为例,30元档次的香烟和60元的差别很大吗?差别确实是有的,但绝不至于一个完全没法吸入,一个吸了赛过活神仙。500多的酒和过千的也同样如此,口感确实有提升,但是假如在意价格的话完全可以忽略。
呃,花雕除外。天冷了加点新会陈皮和姜丝温一壶,五十年和二十年的口感品尝起来区别确实很大。
对于一辆汽车来说,要想把百公里加速成绩提高一秒钟恐怕要耗费很大的功夫,这不仅仅是发动机能的问题,还有变速箱、底盘调教、风阻系数等等诸多方面因素。而对于普通大众车来说,百公里加速成绩快慢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ex){}&/ 八代目太田夫人虽说是艺ji),却也算是真正的匠人,在茶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待每一位客人如同自己珍贵的人,看到客人离开的时候拉长着脸晚上会睡不着。
而英国留学回来开着画廊的九代目直美,觉得这样的生活虽然拘束,却也能担负起唯一的责任。或许这就像中国的戏剧,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也无法理解的美,他们待客如命,认真做好每一场演出。
这里面的女人,都很迷人,不是单指相貌。艺ji)这个职业完全不是我们放在小框架里面所理解的只为了取悦男人而存在的工作,里面有太多女幽微人生里面坚持的哲学和勇气。更有面对工作所做的选择以及职人精神和骄傲。就像这部纪录片一样,店长每一个她服务过的客户。
也许,艺伎是嫁给自己的女人——此处应有手嶌葵的《赤い糸/》作为配乐。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看本系例的纪录片,很喜欢,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会喜欢?是因为单纯喜欢那股子调调?纪录片拍摄的形式?或者是因为纪录片里表现出来的人家对传统文艺的重视?
要么是因为本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怀好像可以对抗中华大敌当前的唯钱至上的价值判断?
我国原来也有着许多老字号,只是几十年前就公私合营了。
现在所谓挂着老字号的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没有一个还有着原来的风貌。
我们真的会相信一个打工仔具有主人翁精神?而且还是国营质。厂如家或者店如家这种口号,喊喊也就罢了。大家就算没当过老板也都打过工,哪怕是在有关部门工作的,到底怎么回事自己还不明白吗?
做的好与不好,其实有时候也就差那么一点点。
实际上就是那么一点,想做好很难,缺了那一点就什么都不是。
看新闻咱们的头牌烤鸭店据说亏钱了,哪怕全国人民都慕名去吃一趟也只能那样。况且蒲素0八年常驻北京刚到的时候,亚运村寓所楼下马路对面就是一个烤鸭店,挂炉烤鸭,不是那种菜场里骨瘦如柴的那种。并且是正经烤鸭馆,有包房有大堂,有菜单可以点菜。靠着橱窗是挂炉烤鸭子的地方,果木烤。
整只烤鸭3b1,配面饼和甜面酱黄瓜,鸭架和头尾可以炖汤,不愿意炖汤就加满满一盒卷心菜让客人打包带走。蒲素一边吃一边心里不安,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且是地道的烤鸭,搞不懂首都物价怎么这么低。
说起来你们敢信?确实是真的。就在北辰购物中心东边,炎黄艺术馆对面那一排食街上,当时蒲素买的亚奥观典的全装修酒店公寓琥珀堡,就在正对面。现在也不知道还开着不。
一鸭子两个人哪怕根本吃不下,还是又点了几个菜心里才过意的去。就那样消费也没过百,现在回忆都不敢相信这么便宜。后来慢慢就涨价到4b1,5b1……还是觉得便宜。桑海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吃的到,和别人说也没人信。
而当时不管在桑海还是首都的全聚德,一只鸭子蘸蜂蜜签名自选的,起码三百多。菜单里寻常爆炒鸭心这种菜都是4八起步,三五个人没有好几百吃不下来,加点酒水就过千。
现在桑海所有的老字号里,唯一还保持着原来风味的只有城隍庙的南翔小笼。其他的老店尤其是卖点心的,根本就是一言难尽。包括梅陇镇的菜系,这几年去吃原来的老师傅不在了,以前的手艺不知是敝帚自珍还是后继无人没有传下去,反正味道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失去了传承,再讲工匠精神也没什么意义。不仅仅是手艺,精神也需要延续。有些体系注定了结局。
养自己孩子都会尽心,帮别人养就是另一回事了。幼儿园里的保育员能把孩子照顾的不受凉不挨饿就不错了,除此以外家长还能有什么要求?想的再多也是多想。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