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的天空,夹杂着寒冷刺骨的北风,如刀似刮过黄土高坡上的千沟万壑。
王家沟就是沟壑中较大的一条,一座百米长的水泥桥架沟通左右,桥一头是山洞通往外界,另一头是几户人家。由桥分出数条羊肠道顺着山坎而行通往村中每户。打眼望去,一条沟壑里散落着很多人家,这边两三家,那边一家,山坎背面平地处隐现着另一家。
随着社会发展,山沟与外界的路通了,通讯设施架了起来,山沟里的人有了智能手机,会聊天了,能组群了,沟里发生任何鸡毛蒜皮的事,第一时间都能在王家沟传开。最近沟里火热的话题无非两条,一条是农合涨价了,每人两百多;另一条就是王德顺的儿子回家了。
王德顺儿子叫王康,高中没有念完就去当兵,起初在特种部队服役,技战术优秀,思想过硬,军事理论扎实,是部队不可多得的人才。服完两年义务兵役后,套取了一期士官留在部队。后来在一次缉毒任务中不幸伤受伤,不得下转为文书工作。
当时,正直央视驻西北军区新闻编辑中心缺少摄像、采编、剪辑等工作人员。整日收发文件的王康闲来无事就报名了。经过一系列考试,终于,王康到了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学习新闻剪辑,一学就是两年。
两年之后,王康去了军区新闻编辑中心开始新闻剪辑生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1月份老兵退役,各单位人员紧缩,新闻编辑中心也不例外。自摄像回家,王康不得不扛起摄像机拍摄素材,因此,除了后期剪辑外,他又多了一项摄像的工作。每当部队有大动作,他就要下到基层拍摄素材。
在采访的过程中,王康又认识了军区战斗文工团的人,如导演,编剧,歌手,舞蹈,演员等等,包括后勤灯光等一票人员。在他们的影响下,慢慢重拾导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