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八章 三更(为吴臻呐打赏+)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好些听话本子的人都问过俩问题:

    一,谁写的神话故事。

    二,谁做的沙盘车。

    店里的人,统一回答都是:俺三儿、俺三叔、俺娃他三叔。

    就是耿良问,谁做的那个推车。

    店里的人,也对他回答是宋福生。

    但是换成顺子问这俩问题,店里的人就不隐瞒了。

    顺子是谁?他代表小将军。

    小将军是谁?是他们很亲近的人,是大伙觉得可以分享辣椒、蛋糕,也可以告诉话本子是谁写的人。

    不用隐瞒。

    哪怕这本子是女孩子写的,带着歧义,但是大伙确定,小将军不会歧义的。

    所以,顺子今天溜溜达达的来瞧热闹,休息嘛,出来玩玩。

    他没把自个当外人,顺手就在二楼帮马老太收钱,帮着拿个盘子啥的,知晓马老太快过年还啥也没买呢,他说你去吧,我在这盯着,不会有事。

    大伙自然更是没把他当外人,亲切得很。

    午休之前让顺子和他们一起吃的饭,怕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垫肚了,给顺子做的辣汤,给添了两回米饭。

    顺子就知道的比谁都多,问什么,大伙就实话实说答什么,就差告诉家里存多少钱了。

    然后,眼下陆畔打听了,他就知晓了是宋茯苓写的话本子,做的沙盘车。

    还知道了宋茯苓为何要做沙盘车。

    答案怎么说呢,陆畔听完有种奇怪的感受。

    开头竟是为了让二楼别空着,才开始了这个玄幻故事的写作。

    写起来就忘我,一定要写好,当语言匮乏,讲不明白话,就干脆上做沙盘,说不好,就带演的,才有了这个大沙盘桌。

    听说,这个沙盘桌一文钱挣不来,只是一个摆给大家看的辅助品,却先花了不少银钱。

    顺子话痨似的八卦钱不钱的,陆畔倒没甚感觉。

    但是当他听说,耗时差不多大半个月之久才做成,还是在几十个像米寿的那样聪明娃的帮助下。

    有空就做,日日那么做,很费事儿。

    他就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受。

    陆畔说不清,小全子在旁边听师父讲完倒听懂了,心想:

    这不是和咱家少爷一样嘛,有点儿一根筋。

    你看看,刚少爷还对这店里的人说呢:“别忙,坐一会儿就走。”

    结果别人都走了,就他家少爷剩下了。

    抠人家那沙盘,恨不得给抠掉看看是什么做的。

    估计也是在等店里掌柜的归来,想要话本子吧。

    顺子在楼下也正在问宝珠:“老太太怎的还没回来?这是要买多少啊?”

    宝珠:不是你让奶奶放心去逛的嘛。

    和点心店只隔两条街上。

    只看马老太和田婆子俩人,肩上背一个大号包袱皮,两手也拎着兜子。

    一手包袱里装的是棉花,新棉花,满满登登的。

    用田婆子的原话就是:“我头回买棉花,得用手往下压,压实实的就怕放不下。”

    俩老太太另一手包袱里装的全是年底大甩卖的粗布。

    便宜喽嗖的,店家说多买,还能再给便宜五文钱。

    马老太当时大手一挥:“啥也别说了,再便宜十文钱,你剩的这些,我包了。”

    买这些干啥,俩老太太都合计完了。

    家里小子们多,冬季用这粗布里面放些棉,开春就直接用这单布缝手套,干活戴。

    要不然家里的小子们,搬木头运石头推车啥的,开春盖房子,手都磨坏了。尤其是福喜,手一个口子接一个口子的。

    (ex){}&/  米寿:奶奶,我的小花花睡衣,让姐姐收走啦。

    宋茯苓:耿副尉来了,家里又来了这么多借住的人,不得将t恤收起来吗?不能让米寿穿了,只能光腚几日。

    所以马老太误会了,特意多扯了细布,要给米寿。

    另外,老太太真的变了,竟给大丫二丫也扯了裙子料,就是田婆子给桃花扯得那个。

    给胖丫,她的心肝小孙女,下了狠,当时在绸缎庄一咬牙,扯了块粉缎子。

    颜色是透粉透粉的,缎子上带点小花,老太太当时一眼就相中了,满脑子都是小孙女那张格外白净的小脸,心想穿上指定会老带劲儿了,就是价格她没相中。

    你知道多少钱?认识人给便宜了,还要一两四钱还外带五十八个铜板啊,就那么一块,快一两半银子。

    她都离开绸缎庄了,后来走了几步,让田婆子等一下,扛着大包袱又返回去让掌柜的给裁的料子。

    人家老板娘可会说话:“大娘,挣那么多银钱,你家点心店那客官海了去了,一年到头,我看你都应该穿缎子,穿我这里卖的带金丝的。”

    马老太摆手:“快拉倒,就我这手,糙得跟树枝子似的,金丝都得被刮出来。”

    买差不多了,俩老太太本应该回店里,却在街头站住了脚。

    马老太仰头看着“谢馥春”,不认识字,但是她听顾客们提过,这里卖得擦脸油可好可好了呢。

    “走。”

    田婆子望着各种斗彩小瓷瓶,听人介绍说,这里全是女人擦的,“哎呀我的娘吖,进这店干啥呀。”

    马老太没搭理她,在聚精会神听卖货的小丫鬟给身边妇人介绍,说手中拿的漂亮小瓷瓶是白芷膏,上下扣合打开的瓶身,又打开后,让人闻,那妇人说不错,而且听说话好像能去皱。

    去皱的,太贵了,2八0文,快三钱银,终于听到那俩人说价格了,马老太落寞的扭过头。

    给她来八个贝壳吧。

    就是一种用贝壳装的面油,里头是用猪油做的,老百姓也管她叫防风油,有些家里条件还不错的,人家不用这擦脸,都买来抹脚后跟。

    行啊,这就不差了,以前贝壳都擦不起。

    看田婆子就晓得,听说要送与她们几个老太,她拦着:“买它干啥,别花钱。你要非得买,俺自个掏。”

    马老太冲她啧一声。出门前就说好了,在外花钱别来回撕吧。

    与此同时,陆畔已经转移到楼下了,他第一次等一个人超过一刻钟,等的还是女的,女的还是位老太太。

    “嗳呦,陆公子,啥时候来的呀,你瞅瞅我竟才回来。”

    过一会儿,老太太翻吧台里面的柜子,将“原著”、小孙女亲笔写的几个本子交给了陆畔。

    说书先生那里虽有一套,不过那套是宋福生誊抄的,而且说书先生一天好几场,不可能借给陆畔。谁都不外借,这是早就讲好的。

    在茶馆,如果有要的,说书先生就会告知,本子是点心店的,得罪不起。到了点心店就更不怕了,马老太会告诉没有。

    当然了,宋茯苓的更不应该给,但是分给谁,陆公子就没问题啊。

    马老太还说呢:“也是巧的很,昨儿我孙女还问我呢怎没给拿回去。之前这几个本子,我三儿在店里一边讲话本子一边抄写来着。你拿去看吧,不着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