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举家团圆,张青秀仍然对老八没了以前的温暖,叫哥的时候的声音都变了。以前一声哥,老八可以从心底里听起来感受到张青秀的依恋和柔暖,现在,只剩带刺的不平了。
老八的弟弟巴年夫也回来了,少了书生气,多了社会磨炼的风尘。
张青秀对巴年夫和老八的父母可好了,见到他们,肯定是笑着说话的。
张青秀的笑真的特别能感染人,笑起来,两边的酒窝就更明显了,可人,淡淡的雅,脸上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有张青秀在,再冷的冬天,都是温暖如春的。
年夜饭上,张青秀那个张罗,一会儿给老八爸妈夹菜,一会儿给巴年夫夹菜,就是不给老八夹。就剩老八自个儿和老八边上摆的空杯喝酒。每年年夜饭,老八都要给张青秀的哥哥摆一副碗筷,倒上一杯酒。他要让给他生命的张一枪看到,他妹妹幸福的模样。
巴年夫看出了端倪,主动敬老八,恭喜老八公司所取得的成绩。
张青秀最后也看到了老八的落寂,也许心有不忍吧,主动拿起酒杯,说要敬哥一杯酒,感谢老八撑起了这个家,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说那话的语气,哎,老八听了都心疼。
大年初一,张青秀也不再跟老八商量了,自己跟老八父母磕头拜年,给了老八父母一个大红包。
现在失落的倒是老八了。年终的时候,他跟张青秀说公司挣了多少钱,张青秀不冷不热。他跟张青秀说,拿一部分钱出来给她,她一口气回绝,说不用,都是老八挣的钱,跟她没关系。大有你是你,我是我的关系了。
老八始终不明白,女人的变化怎么可能这么大。以前和张青秀在一起,即使不言,不语,却也滋长着情深意暖,现在只能是举杯空对月,喝完了酒,杯中氤氲着浓浓的惆怅了。
哎,此树非相思,流年渡,无端又被西风误。
凌晨,农村风俗,开门,鞭炮响彻小村的时候,张青秀给老八发了一段文字:
“如果有来生,要做棵树,站成永久,没有悲欢的姿态。半在土里慈祥,半在风里飞扬,半散落阴凉,半沐浴阳光,十分沉默十分自豪,从不依托从不寻觅。”
然后又发了一条“祝哥新春快乐!”
每一字像鞭炮一样,在老八耳边炸开,击打着老八的心。
年初二的时候,方姐说想带儿子和从澳门来的闺蜜一起到老八家,到农村体验一下年味,顺便也看一下老八的爸妈。
老八接电话的时候,一家人正在吃早饭,早饭是张青秀起来煮的。说句实话,张青秀真的是好妮子,长得不会做饭的样子,实际上做起来比谁做的都好吃。
巴年夫还在兴高采烈地跟张青秀讲他刚到公司闹的囧事。
话说他到隔壁县建筑公司上班,没过多久,就下到工地去检查,为了增加自己的检查业务水平,头天晚上特意熬夜将第二天要检查的内容和标准过了一遍。岂知,当他到工地检查,指出工人做不对时,工人把工具一甩,大声喊着让他做一遍给他看,然后他们按老八弟弟做的样子整改。
这下巴年夫犯难了,书本上写的好懂,第一遍是什么第二遍是什么,真正要做起来的时候,他一下子蒙圈了,不知从何下手。那个囧呀,恨不得把楼板钻个洞掉下去。
巴年夫还做出指出工人做不对的神态,引得老八爸妈和张青秀笑得前俯后仰的。
当老八电话铃向的时候,张青秀侧眼看了一下老八,看到老八接电话的神态,张青秀止住笑。
“是方姐吧?”张青秀淡淡地说着,“要来咱家?”
“是,她说她要带儿子和一个什么从澳门来的闺蜜到我们农村来体验过年的感觉,同时也给爸妈拜年”,老八忙捂住话筒说到。女人的直觉怎么会这么准呀!
在农村呀,过年的习俗还是被传承得多的,初一,清晨,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初二,媳妇回娘家;初三,家中留人,接待友人、同事;初四,串亲戚;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年味之浓,沁人心扉;初五,送穷,迎财神,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到,愿望中的滿足与平安;初六,讲六六大顺,初七,人日,也就是人的生日;女娲初七造人的神话流传很久很广了。
“爸妈,哥的同事要带孩子和另一个朋友到我们家拜年,让她们来吧”张青秀笑着跟老八的爸妈说到。
“好,好”,老八的爸爸忙应道,农村的待客之道,是现在城市里追求个性化、强调自我的城二代无法理解的。那个热情,真的就像一团火,在农村最大的表现就是兴高采烈地进门,扶着墙根忘乎所以地道别,不醉不让走人。
老八愣了一下子,一回头,张青秀根本不看他,正忙着给老八弟弟安排接待的准备工作。自己围个围裙,准备收拾碗筷。
老八收起电话,跨入天井,走到下厅,有点忐忑地点燃一根烟。
“妈,爸,你们看,哥急着去接客人了”,张青秀看着老八走出去,朝着老八的父母说着,嘀咕一声:“猴急”。
老八感到后背有点凉,仿佛是张青秀透心的眼神在穿过,愈发觉得某种不安在寒冷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老八走到院子,思虑着方姐她们来后的安排。
老八家的房子,属于中原一带典型的民居,属于对合式的四合院,正房三间,中间一间为厅,左右为两个卧室。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中间一口古井。天井两侧两个厢房,下厅中间为门,左右两个下房。外边是一个院子,还有一个门楼。
老八记得,小时候,就是和姐姐、弟弟在天井、上下厅、院子之间奔跑玩闹的,那时候,觉得房子好大呀,成人后,倒还觉得也不是那么大呀。
看来,岁月除了是把催人老的杀猪刀,还会把小时候看起来很大的东西变小。
老八听父母说,房子是在老八太爷爷手上建的,应该是民国初期吧,太爷爷也是当地的一个大户。至于太爷爷的事老八父亲讳莫如深,不愿多说。老八估计也是一段伤心往事吧,也没有过多追问。
整个建筑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高浮雕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朴实敦厚大气。历经近一个世纪,仍然魏扬傲立在乡间。
老八到村口接到了方姐她们三个。方姐抱着孩子,方姐的闺蜜拎着一堆礼物。方姐跟老八介绍说,闺蜜姓余名宏,男人的名字女人的身子。是一个华侨的后代,澳门一家医院的心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博士。
她们也是大学同学,虽然不同系,但住在隔壁宿舍,在大学就她们俩最知心。毕业后她出国读研、读博士,最后到澳门一家知名医院上班。这么多年,她们一直没断过联系,余姐到澳门上班的第一年春节,就是方姐和他(就是孩子他爸)一起到澳门过的。
方姐闺蜜长得一般,理个短发,戴个黑边眼睛,学究气还是挺浓的。
老八概念里,读到博士的女性多半是灭绝师太,她们在社会、家庭、情感、精神等女性生活四重空间里都是高人一筹的。理性、智慧、傲的不行,当然,人一般长得也不怎么地。
是不是学历高的,一般长得都比较难看?老八想起在南边丛林作战的时候,守在猫耳洞,和张一枪无聊的时候谈起的话题。
其实呀,老八真是小看了这个余姐,后来方姐才告诉他,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国际联盟救援委员会员工团成员。
什么是国际联盟救援委员会?网络的资料是这么介绍的,“1八63年创立于日内瓦,国际联盟救援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人道职责主要源自1949年《日内瓦公约》。该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在全球八0多个国家共有大约13万名员工。宗旨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
余姐平时在澳门的那家医院从事心外科工作,需要时要服从国际联盟救援委员会的调遣。
余姐后面做的事,可能一般男人都无法做到的,此事暂且不表。
方姐那天穿得还算不显山露水,老八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一半。接过余姐的礼物,领着她们朝家去。
方姐的小孩过完年就两岁了,长得太可爱了。一路上,不敢离开方姐的怀抱,只是大眼睛骨碌碌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听到零星的炮仗声,身子竟然会动一下,就是不哭,仿佛要听清楚这个声音从哪儿来的,特专注的样子。
老八领着方姐她们一行到家门口时,张青秀呀,特意换了一套老八上次带她到县城买的衣服。
一袭粉紫色的短披肩小外套,更加衬托出她绝佳的身材,再搭配一条嫩黄色天鹅绒齐膝裙,一双黑色的高筒靴,漆黑的头发有着自然的起伏弧度搭在肩上。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打扮得让老八眼前一亮,站在门楼迎接大家,那个笑呀,就如女主人招呼远方的客人一样,热情得不得了。
老八真的有点看不通张青秀了,女人心,深如渊呀。
张青秀荡漾着笑脸,热情的招呼方姐他们,巴年夫接过老八手中的礼物,跟大家问好。
看到方姐怀里的孩子,愣了一下:“你儿子?”
“是呀,我的宝贝儿子!”方姐笑着回答。
“真帅,好可爱!”
张青秀一把抱过方姐手中的孩子,无比宝贝的样子。
“小帅哥,让姐姐抱抱”,方姐的小孩撅着小嘴,向张青秀伸出手,这把张青秀乐得更是灿烂如花。
老八领着方姐和余姐,见过父母,父母自是高兴,特别是看到方姐大方得体的拜年,甚是高兴。老八的妈妈拿着围裙,到厨房准备饭菜。
初二中午的饭,聚在一起,热闹极了,老八家好几年没这么热闹过了。
方姐儿子粘着张青秀。方姐也一改优雅样,敬过老八父母,更和老八弟弟喝酒、划拳,后面又和张青秀喝上。
方姐的酒量,老八是知道的,没两下就把张青秀喝得晕乎乎的。她们俩唠了很多话,以至于弄得和张青秀像失散多年的姐妹一样。
余姐也不甘示弱,一直要和老八喝,老八刚开始怀着心事,不敢开怀畅饮,后来,被气氛带起来,更和余姐喝了两个大碗。真看不出,这个博士不一般,也是性情中人,酒量应该不在方姐之下,难怪会成为闺蜜,想当初,她们在校少不了经常出去推杯点人生吧。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饭吃的,一扫老八过年来的忧郁,老b1下子轻松起来。
饭后,张青秀不行了,死盯着老八,一个踉跄,扑进老八怀里,嘴里叽叽咕咕的说着要再喝,老八好生一个劝,扶她进房间先休息了。巴年夫帮着老八妈妈收拾碗筷。
方姐她们两个女中豪杰没半点事,说要老八领着到村里走走。方姐儿子更是高兴,步履蹒跚的跑前头,这把方姐惹得呀,不知道多高兴。
村庄不大,大多是亲戚,在一个山坳里,山谷中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前水后山,爆竹声声,云烟袅袅,年味十足。
路过每家每户,主人们都抓起一把小食物塞给她们,热情的邀请她们进去坐坐。方姐和余姐兴奋得连连说谢谢,一圈回来,口袋里尽是一些花生、农村的炸地瓜片等等。
站在老八家院门口,看着嫩芽初上的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田地,田地外面的小河。山间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似乎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方姐她们兴奋之情未消,又说,带着她们再走走。
老八自从开了公司,前几年又去当兵,回来得也少,当然也想去看看。
故乡,总是烙在心里最深处的记忆,走一走,更会多了心安。
老八跑回房间看了一下张青秀,还睡着,更向老妈交代烧点开水,下点蜂蜜,等张青秀醒了,端给她喝。更跑到院门口,抱起方姐的儿子,一起走出去了。
老八领着她们,走过小时候嘻戏的好多地方。老八说起很多童年的事。
小时候呀,一河绕村流,两岸苇幽幽,河水也清清,弯弯延延,光滑的鹅卵石,还有那一路欢快的白色小浪花卷儿,跳出最好的舞蹈。
河头杵着棵歪脖柳!老八他们一群小伙伴,抱着柳枝嘻戏水,咔嚓枝折,扑通落水,浪花溅起心情飞,嘻嘻哈哈那滋味?特爽特单特纯!
每当阳春三月,草青青,暖阳下,野地里,挎着竹篮拔草去!
老八他们一群小孩儿,旷天清风下,心情松松,无作业重担,无补课劳形,野草遍地,拔多拔少皆自然,心情简,心事单,晴天白云青青苗,春风淳若酒,醉了拔草娃!暖阳慈母手,轻抚疯丫头,一群顽童、一段记忆!青青苗,青青草,暖阳!春风!嘻嘻闹!
老八还记得,发小名鼻涕虫,午后放了学,一手铲子、一手袋子,沿着河沿逮耗子!耗子又名“地老鼠″,挖洞做“家”,一洞一夫妻!在河半腰向阳处有洞口,谓之地洞,在不远处小路上又有洞口,谓之天洞,鼻涕虫用铲子挖地洞,老八则拿袋子堵天洞,洞内常分岔路口,鼻涕虫拿些枯草堵住一洞,挖另一洞,一洞到头无老鼠,此洞为“死洞”,回头挖堵住的一洞为“活洞”任你狡鼠三洞,终被鼻涕虫拿下!一下午功夫能挖到好几只,地老鼠在袋子里吱吱地叫,老八与鼻涕虫虽然灰头土脸,心里则是满满的成就感!
拿起细绳拴住老鼠遛弯,在同伴羡慕的眼神中遛宠物,那宠物是自己逮的,那感觉特好、那滋味特棒!呵呵,鼻涕虫是老八之偶像,老八是鼻涕虫之“死党”,地老鼠成就了他俩的荣光!
鼻涕虫在老八参军后,也外出做生意,小有成就,现在举家外迁了。
最让老八那群小伙伴魂飞魄散的事,是在村里的小河里石头缝里摸鱼。怎么个摸法呢?就是悄悄地淌到河里,找露出水面一半的大石头,两手从两面包抄,将藏身在石头缝里的鱼抓出来。
有一次,放学回来,老八和鼻涕虫下到河滩,看到一块露出水面一半的石头边水波有点涟漪,他们判断一定有一条大鱼藏在石头底下。
更扔下书包,卷起裤腿,悄声不息的淌到石头边,一左一右一下猛地包抄下去,用力一扯,我的妈呀,竟是一条大水蛇盘绕在石头底下!
那个涟漪呀,是蛇的尾巴在摇。那个魂飞魄散呀!老八讲的时候都还会抖擞一下,起一身疙瘩皮。
他们没命的鬼哭狼嚎奔到岸边,浑身还发着抖,自此以后,老八和鼻涕虫再也不敢下河摸鱼了。
那些人那些事,伴着老八渡过那年代,赿久弥新,后面经历了那么多,无论再难,想起这些事,滋味都是甜的!真的很甜!
是呀,故乡难忆,長记長新,味纯滋复乡情绵,柳绿村独鸡声犬,那河、那柳、那些人,忘下记起简简单!那些岁月那些事!记起忘下已经年!
老八朝着听得痴迷的方姐和余姐,回味在童年的记忆里。
那种向往的神态,多年以后,方姐说,那一刻的老八,特打动她,无邪,淳朴,如远方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那种对逝去的时光的无限留恋,发自内心,多了感动。甚至,有那么一个念头,幻想着,有朝一日,老八和她相携在乡间的小路,品着青草的芬芳,彼此居住在彼此的内心,静享心安。
或是远离尘世的喧嚣的美好,或是生死离别劫后余生的庆幸,或是儿时的记忆,或是酒后的真性情,或是张青秀、方姐?那天老八感叹也挺多,更轻松的是,他终于有所成就了,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些事,他一直念念不忘的走出村庄的目的。
农村出来的人,不容易忘了自己的根,生活也多了勇气,就如老八最初想走出山村,成就自己,成就小家,一往直前。来年,他还想捐点钱给村里的小学,资助孩子们上学。未来如果实力足够,他都构想过,要把村子重新规划,做成他们县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那天,老八还给她们拍了很多的照片,方姐拍起来特好看。不知道为什么,只要老八拿起相机,方姐就能摆出融于自然的姿势,或笑靥如花、或沉静如水、或优雅、或妩媚、或柔情,仿佛就要赠你一缕暖香,牵着你的手,对岁月微笑,哪怕幸福只是短暂的停留,也愿意倾一世柔情。
方姐曾经说过,活着就是要有点情调,一朵花呀,能开就尽量开,最好溺死在自己的香气里,否则,也是半途而废。
或者,方姐的经历让她想明白,厮守的是一个人的热闹其实就是活得找到了自己吧!有一种情调,就如一杯温馨的茶,只有细细品尝,把心熨开了,才能喝出滋味来。
回去的时候,路过老八儿时嘻戏的河边,方姐抱着儿子,拉着老八,让她闺蜜余姐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