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历八49年八月。
超级战役,在不少人意料中来了,但是来的方式还是让联邦精英们抓脑壳。
在土之星赤道地区,一个超大型气旋正在赤道形成,一般的自然气旋在赤道上的生命周期为七天,而这个气旋足足发展了十一天。然后就一路向西,奔向千川沿海。
这种极端的自然现象,嗯,既然都是极端了,那么就说明很少在资料库中记载,而联邦人工智能的分析都是基于现有资料进行理智分析。没在资料库上自然不会乱分析。
这场战役前夕,联邦人工智能们也是后知后觉,把沿海少数监测站的资料调出来,才发现南北冰洋海洋表层的盐度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直接截断洋流。三米水层的热容量就是整个大气的热容量。这个惯性体系改变了,且正值七八月份东大洋飓风形成的高峰期,所以就这么在条件上助推一下。超大台风就——均摘星:“没错,正是在下在搞事。”
这种大规模气候干涉能力,其实是海洋建设带来的副成果。
这五年来,求进会在海底的基础设施建设,用的是一百五十年前搞出来的海底热钻井发电站技术。而该技术的实用化却因为成本问题没有大规模运用。
人类的技术成本,有时候就是需要战争刺激,完成技术规模化,才会使成本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用化,例如一战前期,若是绝对自由市场合成氨工艺其实难以抢占市场,因为当时化工厂所需的反应釜以及工人成本那么高,哪有直接挖鸟粪硝石好。也都是德二被封锁才让这条科技树彻底攀升成熟成为主流。还有三战前,煤合成油技术已经成熟,但是中东那疙瘩挖的油实在是太便宜了,煤变油技术一直是没有初始市场。
这次战争,联邦将求进会这个工业形态社会封锁在大洋区域,直接让求进会把海底能源网技术逼至大成。在产业化后,大量的人员,形成组织性,在工作总结中,把这个海底并联电站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挖出来了。
其中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工业过程中地热不断制备的时候,会产生盐水分离现象,如果不处理的话,会让一个区域的盐水浓度越来越高,虽然在海底浓盐水自然消散,但是工业是持续性的,例如雾霾,超出了自然消散的度就很成问题,这些浓盐水且不说对潜航器威胁颇大,一旦积累数量过多,甚至会成为敌人核打击的示踪剂。
这个过程必须解决。
由于浓盐水比重大,不能像大气层上烟囱那样排出去,如果搞建筑管道向上排放,它就会像液态一样流到下面。
求进会用两个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就是建设海底平行管道,将盐水排远一点,当然由于所有海底低谷都是建造热电站的好地方,盐分还会从高流到低处。管道必须要非常非常远。
第二个方法,就是制造一个个直径150米的塑料袋,看起来就是飞艇那么大,但是实际上容量就百万立方米,把浓盐水注入进去,然后再加一点点空气,让其自然上浮到中层海洋后,内部的刀片机器人直接刮开,然后自动卷机收起破裂的塑料袋,这样的百万吨高盐度海水就散开了。
求进会截断洋流,就用了这第一个方法和第二个方法的组合,在战役准备期间,就在海底囤积了大量的,两年左右的废水,盐度平均含量超过百分之二十。
现如今这场战役前夕,近乎千万亿吨的百分之二十五盐分废水,在七月份十几亿个大型塑料袋的帮助下,上升到了洋流层地区。
超级气象灾难出现了。
八月13号,超级台风直接朝着东大陆挪动。太空中的卫星对下面探测只能看到闪烁着电光的云层旋涡。而在八月16号,东大陆刚好受到天文大潮的影响。而这就是均摘星选定的进攻时间。
均摘星:“进攻嘛,当然是在你不方便的时候来。”
狂风暴雨,急潮,还有蓄势待发的军团。
16号,早上九点,随着第一波浪花进入海面。在深海中,三千六百二十四艘潜水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在东大陆大陆架上浮。然后开始变形,竖起了“风帆”。
这是滚筒型的风帆,滚筒在转速下,调节船体受到的风力。物理原理:马格努斯效应。常见现象:球星踢转弯的香蕉球。利用风能的效率非常高,这种设计,现在不是贪图风能,而是帮助大型运输舰稳定航行姿态。至于容易被侦查的缺点,这么大的风暴让联邦侦查系统无法如正常情况下启动。
均摘星:特殊的环境,需要奇葩设计。
求进会的这些大型运输船在风浪中非常稳定地抵达了登陆点,钢铁甲板直接打开,露出了灯光闪烁的军事舱,一架架半球形,重量两吨,金龟子外形的机甲从战斗舱滑了出来。
直接摸向一个个防御节点的间隙,宛如解剖刀分割一头麻醉了的牛,联邦三千公里的海岸线,在三十分钟内就全部信息切断了。
请注意,现在的战斗,并不是指挥官在战斗,而是基层在战斗。
超级台风在过去属于不可抗逆性灾难,现在其巨大的云层,超强风力,造就信息隔断,在联邦正规军测演中,一直是一种阻遏大规模战役的自然条件。
在此条件下作战,“耳”不能听百米外的声音,“目”不能辨千米目标。就如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山区,隔着一个山头,就看不到另一个地方到底有没有部队,这地方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会战的条件。
(ex){}&/ 联邦太空舰队想要歼灭这样的海上集群,必须重新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大量卫星,但是这需要八天的时间,而这场战役用不着八天。
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调试好状态的均摘星正在等待,同时也时刻注意前线风暴中战斗兵团发来的消息。
当然风暴条件下,前线视频战况也都是延迟,这让习惯快速作战的均摘星有些焦急,当然均摘星也知道,对面那些上位指挥官一定比自己更急
这场大进攻,均摘星很感叹地评价:“这是一场烂仗,但是在烂仗的水平线上,我们比较强。”
在二十四小时内,千川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平均降水三百毫米,大量的洼地,河流扩大了数十倍,已经变成了泽国。很多城市内部,地铁都被淹没了。沿海城市的巷战中,龙卫兵由于设计问题,被瓢虫型的武装打出了7比1的交换比。
而各个河道,求进会用提前准备的泽地战船体抢占控制权,架设临时监控站,同时埋设智能水雷,利用现在四通八达的水网完成了交通线的控制。大量的快艇载着火箭集群,形成了泽区内非常有威慑力的机动重火力。
这一切,对上位指挥官们来说都是煎熬的前戏,风暴云迟早会消散的。
而信息一旦恢复,那就是指挥官们开始较量了,苏天基眼睛盯着均摘星,均摘星何尝不在看着苏天基呢。
联邦一年前的进攻和防御之争,均摘星是很关注的。
均摘星对波轮佳特利这么说:如果联邦选择这样进攻,能让我们充分证明基层培育对战争胜利有用,若是他们能够及时醒悟,即使求进会败了,这个时代会重新左转,我们战败了也无需悲伤,因为我们来过!
若是联邦选择大量依赖人工智能生产的防御战政策,冥顽不灵地否定下层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只有求进会才能救土之星。打,必须打下去,打出胜利。”
……
在均摘星身后,是一批又一批忙碌收集数据的参谋人员,其实事物并无需他们插手,一旁的人工智能按照均摘星的要求完成了前方部队发回来的战地数据收集。而这帮过于年轻的参谋官们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每一步都参照了人工智能工作程序。他们开始从最基础结构上,了解指挥官的模式。
这几年,除了波轮佳特利和烈铭两人彻底再生,还有634人也选择了程度不等的再生。
这些人的出身和波轮佳特利类似,都是中层以上的身份,少年时期虽然在努力上有所欠缺但是还都积累了一点身体发育数据。
求进会在和联邦谈判的时候,虽然大方面没有谈成功,但还是都要来了这些人数据库中的数据。其实在战前,联邦内有些政治派系不想给,但是大部分执政官们非常高傲,不愿意落下压制进步的口实。
目前为止,联邦的执政官大部分人都是坚持认为,是求进会的人自行堕落,咎由自取,并且丝毫不相信求进会的人有变好的可能,认为均摘星的结果必然和当年水之星那批叛变指挥官后裔们下场一致,并且人工智能们认为这些城市中层的基因数据初级积累没什么,不足以改变大局,所以也就在开战前交给均摘星,换取均摘星答应继续维系战争俘虏交换的准则。
这些数据给均摘星节省了很多麻烦!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不是拉多少人跟着走,而在于一开始能不能有人走通,只要走通了,自然会有人跟着走。
均摘星给求进会设计的社会道路为再生体系。
社会前进者们努力得不够完美时,想要重新来一次,追求更好的自己时,用不着担心自己知识遗忘后的种种缺点暴露,教育者会非常开明耐心的给与足够的导引。能够大胆、放心专注的,保留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以自己上一世积累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第二次重新发育积累。
才能不再是一次性生成就能永远垄断的财富,人可以有更多次机会。积累是肯定要积累,不劳而获就畅想所得必然是不得,但是要让自我积累取代世代积累。
再生道路虽然艰难,能让意志不坚定的人大量丢失记忆,分化也许会更严重,强者恒强。但至少不会出现无法弥补的出身不足了。多次少年的均摘星,会尽一切努力,鼓励、发展这种模式。将自己的指挥系统的帘幕开放给了这第一批敢作敢为的人。
……
从政治回到眼下的战役。
这次作战的战略目的:打下城市,朝着大洋转移人口,扩大社会竞争活力。因为,任何成年人,能再生,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起跑,可以跑一次,两次,三次,只要跑,只要坚持跑下去,那么总能追上目标的。
均摘星盯着上方一个个占领城市的界面,在界面中,求进会的军官正在拿着电击枪,快速催促市民按照男女分开,登上装甲车。而河道中的快艇,也一批又一批的将人朝着港口地区运输。
“天空中的风暴悬臂还在缓缓运转,为大地遮蔽。撤退需要七十二个小时。但是三十六个小时后风暴会间歇,那时——”站在千川地图上的均摘星鼻息略微沉重道:“我来横刀立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