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恶霸地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三四章 无可奈何下江南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满清在北京的高层在济尔哈朗带福临脱险到达叙述了他的护送过程后,所有的人包括摄政王多尔衮在内面面相觑,左右为难了。

    因为此时满清军民分离,在中原又占据了一大块地方,既无法也不愿更担心回援辽东会失败,又不可能退回建州故地,还有就是辽东由护卫队占领情形下不可能再保持对明军、义军都是攻势状态,所以下一步该怎么办还真让他们不好办。

    左右为难中诸人也说了不少主意,但实在不大高明反而引起争执。多尔衮见洪承畴没有说话让他也说几句,对此时满清形势洪承畴心里也觉得有些无解,与对他自己当时的投清也有些后悔。

    他的投清当然是比较惜命缘故为主,但是他看到大明的衰败已经无法挽救,满清的崛起不可阻挡的判断也是重要原因。这就如看到船只要沉就算是赤身裸体付出一些名誉损失逃出性命一样,如果知道满清这条船同样不长久这样的方式逃命就不定会选择了。

    他的降清因为早所以心理上的压力也比后面的人要大一些,另外满清果然打败李自成入关有主宰中国的前景让他也沾沾自喜之前选择正确。

    只是山海关被护卫队突然又毫无声息夺占后形势一日比一日恶化,此时济尔哈朗所叙述的情形让他知道满清恐怕无法逃脱覆没的结局,而原因正是满人仅剩下越打越少的满清人,到后来还怎么坚持?

    而他自己前几日还觉得降清虽说名誉有亏至少乘上一艘好船,那知才几年这船也要沉了,因而付出了名誉代价仍然不能逃脱,不后悔是不可能的。

    但可以后悔没有后悔药,洪承畴此时上了满清这条看来也不保险的船今日局势虽然恶劣,心中还是有几分庆幸的,毕竟上了这船才苟且偷生多活了好几年,其次这次危机还可能是个机会。

    他如此想也不是毫无根据,原因在于满清此时被护卫队突然袭击辽东造成军民分散可其军事力量未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来一统华夏变得困难重重,可也不会断绝其在中原或江南等处寻找到一块地建立割据势力。

    当前华夏之地大明、义军、满清三方还是满清最为强大,本来其在李自成占领北京逼死崇祯、逼反吴三桂后诱敌打败李自成后完全有机会一统天下,此时虽出现了护卫队但护卫队还是因地处一隅、兵力太少,以满清兵力完全可以任意占一大块地建立一个国家如南北分治时期。

    只是如此一来满清人军民分离后征战过程军队伤亡只能用汉人补充,满汉不通婚之规矩也只能放弃,在各方面也只能依靠汉人,慢慢就如汉人政权一样。

    洪承畴本来就不甘心于满清这条船共沉的,自山海关有变这些天来一直以最恶劣情形考虑出路,早已找到一线生机,这机会于满清而言犹如慢性毒药,但他知道多尔衮等人不得不喝下他给的药。

    (ex){}&/  至于三面受敌满清高层再骄傲他们的军队英勇善战,添加了护卫队在兵力战斗力总体比较看已经处于下风,也就是说即便是他们认为自己与护卫队作战能胜利其他两个方向兵力就会不足的,在此情形下避实就虚攻占江南以为基础也确实是比较可行。

    满清高层乃是样样舍不得才想不出解困办法,洪承畴并非全为满清利益才能大刀阔斧,想出干脆舍弃北方一切全力在南方发展的策略。

    而这个策略肯定是比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高明,因而在多尔衮主持下无法骂人,又冷静后讨论结果还是觉得确实这个策略的可行性最高,于是讨论决定首先探一下护卫队的态度,如果不理想马上启动这个方案。

    认清形势作出合适策略的过程虽然痛苦,让洪承畴一时备受责难,知道只有此路最佳多尔衮马上派出使者赴了山海关等处。

    只是山海关与前口子村对这些使者都没有理会,欲通知代善盛京已经被死死包围,接着又被护卫队轻松攻占了。这一来北京的满清高层再没有幻想,马上派出人去辽东通知他们的族人北撤。

    可此时欲北撤也不容易,安定许多年都放弃了谁也不甘心。更麻烦房子放弃了至少要把粮食、衣服、农具、兵器带走吧?但这些东西一下根本没有那么多车辆与畜力,而放弃了不仅会留给敌人,更关键他们少了这些会挨饿忍冻,没有自卫武器与生产工具。

    正因为如此一些富贵人家听从警告驱赶一长串车辆先走了,普通满清人因逃往北方也不定能挨过冬季留了下来,而这让护卫队在冬季前将三分之二满清人口控制住后移送了南洋。

    让满清人口匆忙向北迁移特别是在冬季临近前因实在危险与艰难效果不大,让与李自成作战的清军撤退回来却容易不少,虽说多铎等清军将领十分不愿意,但多尔衮还有密信阐明如此做的原因。

    知道这个变故这些清军将领非常郁闷,此时与义军作战的情形就如将猎物已经打成重伤,再加把劲就可以彻底解决李自成势力,这一撤退就是放虎归山下一次再打又要大费周折。。

    可是李自成虽然受到致命重伤其兵力仍然是不少,清军此时主力对付才能节节胜利,现护卫队占领了辽东再出山海关在北京的清军是挡不住的,如果将对付大明的军队也聚合对付不了护卫队,形势就成了他们在前面不断夺占,多尔衮带领的清军在后面不断地放弃。

    正因觉得有这个可能多铎他们觉得索性先取江南发展军队,再伺机渡江作战比较好一些,不会陷入三面受敌困境,另外江南明军也没有统一指挥,士气也不高应该很快能平定,于是快速回军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