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十六年沈磊开始了护卫队史上第一次大扩编的最后一波动作,从早已开始的骑兵、炮兵大扩编,工兵、后勤教导大队培训骨干,此时计划将一下征集了五六万人,与另从二线武装、一些工匠之类人员组成的后勤、工兵一起编成十个师,具体安排是先期六个,后面四个。
这次大扩编是他卡着明年投入战事的,不过参谋部虽拟定了计划,高级干部也知道了这个计划,但连他的几个高级干部也有些怀疑沈磊的这次预测是否可靠。
因为大明此时如一条到处漏水的大船,可漏洞还不足于漏进让船沉没的水。这样的疑惑十分正常,若不是有后世记忆沈磊也不敢如此判定。因为兵败如山倒一语属于经验之谈,可战场胶着时判断一方崩溃之时却不容易,大明此时也是如此。
众人有疑虑但没有人反对他这个决定,不反对是基于他这些年一惯正确,更主要是对台湾军力的自信,连四国联军如黑云压城最后也没多久冰消瓦解了。
而且他们中不少人更萌生该去逐鹿中原了,连泥腿子义军也能纵横几省,以台湾之力莫如先争天下再移民也不迟。所以他们对沈磊的判断不大认同,对第四步计划不仅赞同还有早该如此的想法。
大扩编准备实施第四步计划之所以获得沈磊手下一致赞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台湾有力量而大明内忧外患勉强维持着,只要插手肯定是黄雀角色有赚无赔,全取大明可能性极大。
能全取大明他们肯定是加官晋爵、锦衣回家、光宗耀祖,这是他们这些原秀才、童生、甚至是普通人这几年最向想的事。富贵不返乡乃是锦衣夜行,人生的几大不足之一。
另外这些年过来他们也从内心底认同沈磊的制度设置与施政方略,觉得在这办法下不存在土地兼并后大批失地农民无法谋生,还有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丰富人们生活,对农业也有支持作用。
所以不仅为自己的升官着想,再自私也不可能反对将这些制度方略惠及更多的人群。当然由沈磊来统一更好,他们这些人不封爵也有个一品官的份,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已在眼前肯定要抓紧。
知道第四步计划的干部都支持,此时已经在向中层干部传达,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几乎是所有的干部乐于见到这个计划,乐于见到中国实施沈磊的政治制度、施政方略,也赞成大扩编时尽量征集由自己移民安置的人的办法。
他们之所以赞成是因为沈磊说明了原因,这个原因是此时征兵的人不久就是在大陆上的基层干部,这些移民子弟才是与自己最同心同德的人群,对快速稳定占领区意义不小。
干部欢迎、家人支持大扩编,就是被征集的青年人对当兵畏惧者与不愿者也不大多。虽然一般这时代的人当兵不是军户就是家无恒产、流荡无业与被逼无奈者。
但移民后各安置点都有民兵与武装干部,还有夜校、报纸宣传让移民中的年青人对当兵不存在抗拒、反感、逃避情绪,反而当兵光荣、有前途的思想深入这些年青人的思想。
(ex){}&/ 这些当然早已配齐,而且军营场地平整,营房建造都是在更早时间就完成的,可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才是真理。
因为沈磊与参谋部早拟定了整个第四步计划与第一阶段作战细节,大扩编各部队、兵种;具体时间、人数;训练地点、内容、要求,及出战时间等等细节,并一直按计划执行。所以这时一点也不混乱,终于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前有条不紊地填满了第一批扩编的六个师,先后投入了训练。
于是在日本九州的一个半岛日日响起了出操声:
‘立正‘
‘向前看‘
‘齐步走‘
‘跑步跑‘
‘1、2、3、4‘
‘14‘
‘、、、‘
还有起床号、集合号、联络号、熄灯号、、、
及不久后传出的操枪声:
‘枪向下、退栓、加子弹、上栓、持枪、瞄准、放、、、‘
与枪声: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
至于为什么听不到炮声,因为炮兵训练不在这里。
这里已经火热训练而满清间谍为何没发现?这主要是满清间谍夹在辽东难民中一是通过甄别发现一些,二是这些人长期无法联络早放弃了,到豪格被俘多尔衮来台硬要留下一个代表驻基隆负责联络,这人倒是发展了几个下线却是逃不过监视,而且真被收买者只有二人,其他几人却是被派出故意接近的。
其实那人也被嘱只需观察台湾是否有与满清为敌的可能性,平日就是等从海洋岛托带的信,为满清高层采购些奢侈品。实际上这些可以在海洋岛订购,真正作用一是探听消息,一是不断提出购买武器与铁器的要求。
为麻庳满清沈磊留下这个代表,主要是有把握瞒过去,而且这人只能托来往海洋岛的运输船捎带货物与信件可做手脚处太多,所以更不必担心什么。。
至六个步兵师先期整编完成进入训练阶段,第四步计划也是进入了倒计时。只是沈磊此时将注意力反而放在另一边,让他转移注意力的大事就是基隆到淡水的铁路铺轨工作已经完成,而第一个火车头与四节车厢也即将完成,将进入试车阶段。
这在沈磊看来意义却是比即将发动的第四步第一阶段作战更大,而此时又是空档期,他此时当然经常跑火车头制造的工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