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恶霸地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零零章 坐看大明被掏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虽然努力营造的东西有是完全虚假的,比如沈磊并不贪图享受,那奢侈的住处价值并不骇人外还另有目的,而且作为后世人这样的装饰也是稍豪华一点而已,没有达到穷奢极欲地步。

    只是这些东西外界不大清楚,工人都在基隆,他们不仅享受高薪对保密十分看重,实际上也不清楚真实成本与对外销售价格。为了掩饰沈磊在低价供应自己人时常用奖励券、奖励积分制度等形式。

    这样一来的好处是能扩大生产使产品成熟度加快,这个问题对工业生产十分重要,有一定产量才能改进设备、改良技术。

    另外可以掩饰虚高售价,不至于拆穿西洋镜;给百姓实在价供应钟表、镜子、玻璃器皿等商品可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可鼓励工人、农民、军人,增加自己圈内人的向心力。

    这些不论但护卫队的兵力越来越浮出水面不大好瞒,所以多尔衮及整个满清对沈磊放下大半戒心乃是知道护卫队主力只有一万多,连守备队加进去仍然不超过三万,而且满清后来多次调查扩编不大。

    另外其中三分之一是主力水军与水军,真正有厉害火铳的军队每年只增加数百人,这样一计算沈磊能用于机动的军队不足万人。连豪格带去的战马大多数也卖掉换了耕牛,这种种行为才让满清渐渐将戒心基本放下,所以沈磊的迷雾计划最大的成功因素是护卫队兵员数量与不训练大量骑兵。

    同时沈磊这里照例供应满清粮食、农具、盐糖、丝绸、茶叶外也增加了冷兵器与过几年真开始提供火炮了,这让最不放心的皇太极也慢慢放下担心了。

    满清能放下戒心沈磊当然高兴,但从一些对方经手双方交易之人透露的口风知道主要因素是护卫队兵力少让他不免有些郁闷,兵力算什么,因为生产率高同样人口他完全可以武装出别人二倍兵力,只是没有必要时弄太多兵完全是浪费粮食又减少劳动力的蠢事。

    当然满清的误会沈磊也不会拆开,而且也知道这误会来源于这时代当兵乃是一辈子的,而后世仅少数职业军人如军官及少数技术军士才是如此,这一来沈磊这里的士兵大部分三年一退役的深意他人根本不明白。

    他们不知道这些退役士兵乃是各地守备队、民兵的骨干,学校的军训教官,另外一旦有战事召集起来马上有一支强大的预备队。另外台湾新成长的青年除新移民都识字,经过初步训练,加上老兵混编,一年时间一支全火器武装的十万大军立马可得。

    这与满清认为全火器部队精锐到打败豪格的部队只容易的认识不同,还有武器生产不断在扩能,仅火枪已经储备了近三万支,到崇祯十七年至少会年产一万五千支以上。

    至于子弹的生产量会更大幅度扩产,因为大扩军时每个士兵训练用弹一百颗仅训练士兵就要用去近千万发,加上作战用仅储备就需要几千万发子弹。

    (ex){}&/  此时大明混乱的地方增多、秩序混乱也让沈磊的移民数量大增,让他更加无法去管死移民来源是否有各种问题,只能人来了再说,等甄别时再查一下。

    虽然这些移民下了南洋不可能传递情报,但必要的甄别还是要做的,同时也是为了象这种完全是犯罪行为的今后追究所用。

    不过这种行为规模不大,绝大多数真是灾民或难民才愿意移民的,另外增长势头相当大。比如一开始主要是辽东移民,每年不足十万,现在辽东移民极为少数几个,可每年移民比之前大幅增加到十几万了。

    沈磊他可是正准备乘这个机会多移民些人,计划是到整体第四步前,由他组织的去南洋移民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再加上自发大陆移民五十万,从南洋各处聚拢及占领区汉人一百万,其他归顺人口一百万,那么在南洋就有了不小势力,可以放心走第四步。

    正因如此沈磊对此时移民的一些不足与弊害有些无可奈何,因为管严了没有足够的移民下南洋,等他走出第四步时若顺利不会超过五年即可收入整个大陆,再大规模移民有些困难。

    但他的计划是移民南洋至少二千万,还多多益善。只是一开始那里荒僻化外,不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不愿去。可一旦开辟出来人人知道那里不错愿去的时间还是早一点好,这就要此时去的人多一些才好,因而其他事不忙时沈磊主要关注这个。

    而且除豪格突然袭击前口子村失败后沈磊也没有太多大事要处理,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人失败后恐怕也无力反攻,英国势力历史上也没有这么早大举进入亚洲。

    再说二千吨的战船也建造成功,整体水平达到鸦片战争时期,蒸汽机再一成熟连欧洲也可以远征,这方面马六甲以内此时已不担心,再过几年欧洲联合起来也不怕的。

    而大明这里沈磊大致上记得义军此时张献忠、李自成及革左五营三大势力最后只剩下前二者,却是不大起伏不定,只有孙传庭算是差点儿遏止住了义军势头。

    至于与满清作战明军一直没有真正胜利过,打退进攻也称大捷,除此以外都是莫名其妙失败。如洪承畴竟然连粮草也未保护好,因断粮而不战自溃,至此大明再无力进行反攻。。

    还有大明对满清的反击一直十分勉强或存在冒险的盲动或畏敌如虎的二种倾向,总是积聚了一些不比对方优势的兵力就要反攻,而结局都十分残酷。

    实际上连山西商人资敌及辽东人中也有类似行为也止不住,怎可能有较大胜机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