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来的人进干部培训班再安排工作是沈磊定下的原则之一,连早期的俞承业等人也轮流着进过培训班外,另一个规定是考核优秀欲提拔的干部也需进更高一级的干部培训班学习,与军队有士官、尉官、校官、将官等级别一样,行政干部的级别是省、府、县、乡、村。
不过这些人不可能从村级开始,实际上这里的初中生就直接进乡级干部培训班的,村级主要是直接从农民、退役士兵等人中挑选出来参加培训并被派出管理新开发地区,充当村长、农庄庄长的,门槛非常低,只要熟悉农庄运作就差不多了。
正因为门槛不高前面安置的移民不少已经是庄长、村长了,只有乡长比较少一些,有也是真比较出色的,比如识字快、接受快、又肯干的。
过去主要是童生与沈磊自己培养出的人参加乡级培训班,现在扩张太快,新来的人就参加了县级干部培训班。不过这不是说他们一毕业一定被委任县级职务,那是还要看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即便是最优秀按此时干部缺乏程度也只可能干个副职,表现合格才能当上县级干部。
宁缺毋滥乃是沈磊的原则之一,虽然泛政治过分,但干部才是治国安邦之本,所以需要军队打天下及干部治天下二者不可缺一。
如历史上王安石、张居正等人改革的出发点可谓伟光正,制定的方针也大部分确实可行,之所以失败还是在吏治这一块。主要是官吏完全根据自己的观念或拖沓不办,或选择性执行,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下面官吏拾遗补阙者万一;正经执行者百一;部分执行者十一;将负面放大者更多,成了歪嘴和尚念经,怎可能取得好结果。
知道好政策也需要好执行,沈磊因此对新来者或每一个将成为干部的人进行干部培训。而实际上官员也是确实是需要培训的,即便是大明进士也是有三个月观政时间熟悉官场运作才授官的,就算是如此因不大懂行需要请幕僚帮忙。
沈磊这里有后世经验,不搞官虽少助手不少吏胥更多的表面东西,这就要求干部掌握更多东西,这一来他这里干部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有刑法民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另外还有这些年碰到案件的案例,及大明律、唐律等一些参考书。
这些东西即便是官二代李琪也是不大懂的,再加上指导思想或出发点不相同,这些新来的举人秀才童生学习时也觉得量大时间紧张了。好在这些东西都是白话文,此时制定的又比较简单,也不要求死记硬背。
另外刑法民法主要是参考了大明历,改动的是如死刑只剩下枪决或绞刑,取消了剐刑与审判时的刑具。还有就是惩处犯人主要是劳役、劳改、死刑三种,在牵连上也不再有诛三族九族的了,主要是罪责自负。
(ex){}&/ 加上这里的大多数日用品质优价廉,如食盐质量比大明的好太多,白生生的不认识以为白糖,但价钱反而比大明的更便宜。还有布匹之类也是比大明的细密精致花式多却又便宜,倒是街市上小吃饭店生意兴隆价格却不大便宜。
通过干部培训班学习这些人才知道盐、布匹、玻璃制品便宜是生产力与技术进步的缘故,作为地主不应该只知道收租,大多数工坊也不知道改进技术让生产力提高,如农庄投入资金大,又采用许多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同样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就大有不同。
至于餐饮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大好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就会随工农业生产力提高而水涨船高,因而这里的餐饮业虽然生意好在价格上无法比大明便宜了的。
参加干部培训班的读书人来台湾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更主要他们看到的这里都是在建设,而不是如起义军只是不断在打破;讲究的是发展及让所有的人过上比较平等的富裕生活,而不是如满清穷兵黩武,剥削与压榨汉人。
而且这里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理论依据,他们学习了这些理论作为本来中下层庆知识分子,加看到大明社会的残破、不平、贫困、、、,很容易接受这种包含一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的大杂烩思想。
连李琪这样的官二代也觉得这里才如王道乐土,对那些政策法规也没多少抵触情绪。毕竟沈磊也没有说要消灭地主,只是在带头发展新型农业,这样的代价巨大但好处也大,值得李家也借鉴一下这个双嬴办法。
至于其他地主根本搞不了这样的农庄乃是竞争的残酷,大明的地主也是受到各种迫害,只不过在大明各种竞争主要是与官方勾结为主,这里变成了赤裸裸的资本为主。
总而言之李琪觉得这里的办法他家不吃亏,农民工匠也富裕起来了,真是双嬴,而不是现在大明贫困之人太多,除非良心丧尽的人看着心里都是有些痛苦与不安的。。
再说贫困之人一多社会不靖,作为官员头痛,作为富人也不安宁,所以自私的人为自己安宁着想,再拔一毛以利天下也不肯,也是不希望社会如此的。
因沈磊的做法比较调和,并以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着手,不急于分田分地让大家成为自耕农,来投的读书人对这里的认同度比较高,来了之后认真学习外还招朋呼友。使专为这些外来读书人开办的干部培训班到后来有些人满为患,考虑到第四步需要也开始先筛选一下了,不然人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