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恶霸地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八六章 东林复社起义军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样大的动静沈磊根本没有料到,连运输也来不及,亏得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岛屿有住处可以暂时屯一下,不然等候移民的人全去海洋岛肯定是呆不下的,人满为患了的。

    因为尚可喜的归顺出现海啸般移民出乎沈磊的意料,或者说他认为在东江镇崩溃时必然会有这一幕,却不料此时会有这一幕,不过对此他是欢迎的,主要是这时候渲泄一下东江镇崩溃时就少一些压力,因为此时东江镇名下还有二十多万人,崩溃时大多数人难逃脱满清的追杀,一下欲逃亡到海洋岛也来不及,运输上也来不及。

    还有通过这事及南洋暂无大的水面作战他觉得该加强海洋岛的水军力量,如此决定乃是东江镇的崩溃一定是在满清的攻击之时,那时现在处在东江镇统治区内的人绝大多数肯定会逃亡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受不了满清才逃走而被东江镇的人拦住的。

    这些人中大多数本来是欲去台湾或山东的,被拦下后有的通过人口换物资离开了这里,但毛文龙野心勃勃还欲反攻满清如班超马援一样万里斩虏觅封侯,所以留住不少青壮欲扩编军队改击。

    他死后辽东这部分人由各军头控制,在人口换物资上流失的人口超过了毛文龙期间,但这方面流失加快,加随孔有德等人回归满清的人,及皇太极上位后改变了极度仇视汉人政策重回满清统治区的不少,却仍然有二三十万人在东江镇统治区。

    这些人将在满清下一轮进攻中不是死去就是重新回到满清统治区做顺民,今后不是包衣奴才就是参加汉八旗成为汉奸。为此沈磊一直计划在东江镇崩溃时将这批人尽可能抢过来,只是他不知道这个事的时间,此时尚可喜归顺让他意识到时候差不多了,才派一些水军过来。

    这水军过来主要是在沿岸地区设立庇护所,坚决阻止满清下海,然后将逃过来的难民收拢起来移民台湾,而这才是辽东移民最高潮时间,也是辽东移民的一个句号,这次之后辽东移民才真不可能大规模进行了,因为后面辽东都是满清统治区了。

    这增派护卫队水军去海洋岛肯定是在尚可喜这批人紧急运输之后,因一下子来的人太多,差点儿牵涉下南洋的进行让沈磊也亲自参与调度忙碌了一阵,其中还接见了尚可喜一次,与之坦诚地谈论了对他们安排的计划。

    对尚可喜及部下的安排肯定与耿仲明一样混编成预备军,其他人也是可以参加农庄或自己垦荒。只是自己垦荒要在指定区域,缺乏物资只能向银行贷款,沈磊只提供一些口粮。

    这个也是南洋地区自发移民肯定会越来越多后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在台湾仍然有独立自耕农或自耕农自己合作的互助小组,那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开垦了一些地又不愿加入沈磊的农庄计划,虽然有些人看到加入农庄的好处加入了,但总有人不愿意沈磊也没有强迫。

    (ex){}&/  对千万人以上缺粮沈磊也没有那么大的运输能力去解决,仅为从陕地之类地区移民所需他每日就要几万斤粮食,也就是二三十吨,加上贩运一部分,优惠价供应一些可以为移民提供保护或有利条件的人、势力一部分,自己人吃一部分,每日运一百吨也是解决不了大问题。

    一百吨粮食在黄河里到上游要二三条船运,组织一个船队几十条船船工护船一二千人,还不能全年航行,一年下来运输到陕地山西的粮食虽不算杯水车薪除了自己消耗还真不多。

    这已经是沈磊努力好几年的成绩,从贩卖开始开路,造船、招人、打点各方都是非一日之功。加上为淡化外来势力色彩不仅借用岳家名义分出了一部分钱,连运输时的护卫人员也是从当地招收的,包括武器也是台湾锻造的刀枪冷兵器为主,这一来形势与历史上差不多也正常。

    除了农民起义发展与沈磊记忆的历史差不多,还有一件事与他的记忆接近,那就是复社的兴起。作为知识分子有参政积极性那是肯定的,儒家思想中也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东西,所以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既光宗耀祖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是此时读书人越来越多做官不易、时局不靖,议论议论指点江山蔚然成风也是顺流顺水。参政不成或暂时参政不成议政属于肯定会有的,后世学生也不例外,有了网络慷慨陈词的愤青、喷子更多见。

    问题是前面东林社此时的复社参政议政并没有讨论大而急者农民起义与辽东满清等问题,可稍缓一步的民生凋敝、基础建设残破等问题,主要纠葛的只有人事与儒家经典中词语的解释。

    或者说他们的观念是只要东林加复社诸正掌握了政权一切将迎刃而解,因为这些问题乃是用人不当。这个意见颇有后世只要路线对头要人有人、要枪有枪的观点,以至于对一切不合意的东西全部舍弃。

    复社此时也是如此,或者是同人或者是敌人,不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是非吾社员=不可靠=不合适,应该让路,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人才既是正人君子又是可靠加能干的人。。

    复社的人当然也是形形色色,如他们自诩那样道德高尚是不可能的,而且此时非大治之世只要官员品行好就好,况且他们自以为属正确路线代表,行事并无底线,又无真正解决此时危机的办法,致使官场斗争集团化即党争加剧外别无建树。

    沈磊清楚复社也是只问党派、眼高手低一辈,所以在处理好尚可喜之事后从邸报上看到义军发展只能一叹,从其他渠道知道复社虎丘大会有几千人参加仍然只能一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