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魔能狂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封印体与封印之皿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可是人类的发展往往是会超乎神的想象的。

    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人类发现在相同种类的野兽之中有些野兽的力量非常的巨大而有些野兽的力量却非常的。同种生物在力量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让‘聪颖’的人类在与野兽无数次的争斗之中渐渐地了解了其中的缘故。

    这造成差异的缘故就是:能晶。

    此外,人类还发现在自然之中存在着一些具有灵性的石头和盘子状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有着非常的能力。‘贪婪’的人类就想将它们占为己用。由此封印体最本初的样子就被人类制造出来了——封印灵石、灵盘及有能晶的虫鱼鸟兽的器物——封印之皿。

    有能晶的虫鱼鸟兽也就被人类称为了守护灵兽。人类能用的不同材质制成的东西就能封印住灵石、灵盘和守护灵兽,这是因为人类发现自身也会有能量的集蕴,从而在体外形成能晶。人类就用自己的能晶燃烧起能焰以将不同材质的金属凝炼成了封印体的底座(根基)——封印之皿。

    当然在人类封印灵石、灵盘或守护灵兽之前,一般地,人类都先会和它们搞好关系。这样不仅能避免封印时的麻烦,还能在封印之后更顺利地利用其能力。

    然而,若想要强硬地封印住它们,人类必须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并且人类也只有等它们的能量被消耗的差不多时才能够封印住它们,否则它们还是会挣脱得。并且强硬地封印住他们之后,它们的能力并不会马上被人类所用,这是因为它们都不愿发动能力去为‘虎’添翼。这也需要时间以让人类和它们磨合。

    如此一来,反倒不如先和它们搞好关系,然后在将他们封印起来。省时省力又高效!

    由此封印之皿和灵石、灵盘或守护灵兽所组而成的封印体也就诞生了。

    另外,同样在数次的经验积累中,人类发现灵石和灵盘不能被封印在同一个封印之皿中,所以封印体之中只会含有灵石或灵盘中的一种,而且此时的封印体的能力只属于项链本身,项链的能力只是被人类利用。这不同于后来的能力继承将能力赋予给人类,从而让人类拥有同等于封印体的能力。

    由于人类的逐渐强大和有意无意地干涉,自然之中有能晶的虫鱼鸟兽就分成了三个门派。一个是占山为王,不愿为人类所利用的门派。这个门派所有的虫鱼鸟兽都敢于与人类做对抗。还有一个是为了求得生存甘愿被人类所利用的门派。前两个门派是两个极端。剩余的就是那些保持中立的了。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第一种门派进化成了可与人类相抗衡的鬼、妖两族。第二种门派则彻底变成了人类的守护灵兽。而第三种仍是中立。

    与它们相比之下,灵石、灵盘的心就比较大了,它们能随遇而安。

    而人类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也分成了不同种的人。一种是历年历代都依靠自身能晶过活的人,这些人体内仍存能晶,例如,制造封印之皿的匠师。另一种是不断依靠项链力量的人以及不愿参战、爱好和平保持中立的人,这些人身体退化体内没有了能晶。

    异域大陆被创建且又经历过数千年的演化之后,它变得彻底地乱了套。

    这时,女娲石殿的结界被打开了。女娲和伏羲从宫殿中走了出来,他们想看一看经历过数千年风雨的洗礼,这异域大陆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他们看到世间所发生的一切的时候,心中早已明了。因为在曾经的世界之中,女娲和伏羲就见过如此混乱的局面。毕竟,曾经的世界是比异域大陆早发展数千年的。

    要想天下变得太平些,女娲和伏羲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女娲飞至世间,她要昭告天下,以让世间万物都听从她的指点,从而让他们按照女娲的指点来生活。

    女娲运能将意念传至世间各个生物的头脑之中。

    她说道:

    “人类与其所创造的封印体之间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关系必须且一定是契约关系。这契约关系需以血或骨为契。另外,你们任何人和封印体之间允许生死契。其他生物也一样,各生命之间都允许生死契。这生死契便是一方死,便都死。当然,及时地解除生死契约可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不过,我在你们各生物的身体之中会埋入了一颗很的能晶。这颗能晶只有在建立生死契时才会被唤醒。这颗能晶就是为建立生死契的那些生物能力的快速成长和强大所设的。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建立生死之交的生物的安危受到威胁。

    另外,封印体与前任主人解除契约的一天之后,封印体所有组成成员有自主活动的能力,但在这一天之后由于未有契约存在的关系,封印体的成员便只能被封印在封印体之中。

    封印体契约的解除只能由封印体的主人完成。契约解除后,主人所继承的封印体的能力全部消失。

    主人与封印体的组成成员之间具有能映感应时才能运用封印体组成成员的能力。主人能运用的封印体的能力是主人与封印体建立契约后,以契约为纽带所继承的能力。对于一些因为特殊缘故而造成的主人和封印体之间缺乏能映感应的情况,那么这缺乏的能映感应所属的能力无法继承给主人,这就是继承屏蔽。而且封印体与主人建立契约后,继承屏蔽的那份力量主人和能力所有体都无法爆发出来。契约解除后,继承屏蔽的那份能力原本的所有体可以爆发出原有的这份能力。这种制约关系取决于契约关系的有无。契约关系存在则能力继承屏蔽。反之,则可以使用该能力。

    而且据我总结,继承屏蔽与封印体经历、主人经历,、封印体与主人之间契约的连通性、主人体质有莫大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对于人类与封印体之间所制定的一些自然之法。

    对于鬼,妖两族,我做如下规令:

    鬼妖两族的封印体之中仅限使用能量储备和能力较为强大的灵符,而不得与灵石、灵盘建立契约。人类的封印体之中仅限使用灵石、灵盘,而不得与灵符建立契约。当然目前看来,人类并未驾驭灵符的能量。还有,鬼妖两族与封印体之间的关系效法人类与封印体之间的关系。

    ”

    女娲说完,就动手完成了她应该做的事。完成之后便协同伏羲又回到了宫殿之中,结界再次关闭。

    世间的万物好像被洗脑了一般后,它们渐渐地从刚才的女娲昭告中清醒了过来,现在他们的脑子和血脉里都在一遍一遍的颂咏着女娲的规令,并照办着。

    女娲的规令即异域大陆自然法则颁布后没多久,人类之间的矛盾、人类与鬼妖两族的矛盾就越发激化。从而,无数的战争爆发了。

    社会总是在战争之中进步的飞快。人类又开创先河的制造出各种武器。而且人类发现:在武器锻造完成之时,若加入身体内具有能晶的人类之血和骨就能锻造出具有能晶的武器来,就像霄影那样,最终被用来祭武器的人会变成武器的魂。而这种武器最后也成为了封印体的组成部分。但祭武器用的血和骨只能来自于有能晶的人类。

    这就是封印体的所有由来及异域大陆的创世神话啦!”

    文心青听完蓝莹说的故事,不禁地抱起头来,他说道:“早知道如此,我就不该问这么多的,具有能力的我都感觉想吐。一时间接受的不懂得的东西太多了!头好痛啊!”

    蓝莹说:“难道你想赖账?这可不成,我给你讲了半天的故事呢,更何况我还回答了你那么多的问题。”说着话,蓝莹飞到文心青脸边掐住了文心青的脸,以防这子真的赖账而不给她买冰激凌。

    “啊~疼,你快放手啊!我又没说不给你买啊!”文心青祈求道。

    蓝莹放开了手,开开心心地在空中飞了起来。

    文心青摸着被掐的脸,打断在空中高兴地飞来飞去的蓝莹,他说到:“霄影能力的继承屏蔽,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和你们的契约存在,霄影和我都无法运用这份能力。而待我和你们的契约解除后,我所有能力都会消失,而霄影就会重新获得这份能力。你说对不对啊?”

    蓝莹点点头,她假装出惊讶地表情,看着文心青说到:“没想到我的大才子脑子还是很灵活的嘛!”

    文心青仰天一叹,说到:“是个明白人都会懂得,好吧!也难怪你们在与星盟解除契约后,霄影会爆发出那么强的力量!我在稍微了解了你们一些之后,我有一个疑问不禁地想问你。”

    蓝莹说到:“有什么问题就直说吧!我会尽力为你答疑解惑的。”

    文心青认真地看向蓝莹,他问道:“在你们的世界之中,封印体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不是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利用吗?为什么女娲不下令禁止将生物封印并制成封印体呢?”

    蓝莹说到:“其实我也不知道封印体在我们世界存在的意义为何。但通过我们这条项链封印体,我真得感觉我和镜、瑶以及霄影的心变得更近了。同样,封印体也让我们变得更强了,这也就满足了我们的初衷:不会让我们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随波逐流。在被溶炼成项链封印体后,我们变成了永生的状态,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在自然之中的地位却变得被动了。虽然成为项链封印体之后再也不畏惧外类的打压,但是却落入了只能任其他生物挑选的境地。我们不愿面对这种现实,于是我们努力克制其他生物血与骨的侵入,也就这样我们变成了另类的封印体——有自主选择后任主人的意识的封印体,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魔军统帅的鲜血滴在我们的项链上时并未和我们建立契约。况且我之前也与你说过,我们是会挑选主人的。”

    听到蓝莹说着她的感想,文心青也若有所思一会儿。然后,他接着说道:“在你们的世界之中,封印体的组成部分有这样几种,它们是当初女娲石所创造的灵石,有能晶的人类祭炼而成的武器和有能晶的虫鱼鸟兽也就是守护灵兽,以及伏羲所创造的灵盘和灵符。其实,按照我的看法,封印体就像是一条纽带。这条纽带将女娲石的后裔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嗯~~~,怪不得女娲会让封印体继续存在于你们的世界之中呢!你看,封印体只能封印住体内有能晶的事物,而这些除了灵盘和灵符外都是女娲石的后裔。封印体的存在可以说是女娲对女娲石后裔的一种另类保护!女娲的一切初衷都是为了让女儿的后裔在世界之中留有生存的余地,她这样做是在保护和造福她女儿的后裔啊!嗯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要照这么想的话,你们的世界一定存在着一些能将封印体再次分解成原形态的东西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