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奇葩想法,是张允修提出的。
作为大明改革第一人、少年天才张居正的第五子,张允修没有像大哥、二哥、三哥那样继承张居正的读书天赋,却继承了张居正的善断和隐忍。
当年听闻风声有变,张允修就建议家人尽快收拾细软,做好打算。
也怪张家太过自信,兄长们根本不相信张允修的话,结果到了抄家那天,只有张允修成功逃离京师。
没跑的张允修的家人就遭了大难!
大哥张敬修两榜进士,因为受到严刑拷打,留下绝命书,愤慨自杀,留下了妻子高氏和儿子张重辉。高氏自杀未成,遂毁容抚养孤子成长。
二哥张嗣修为一甲第二名进士,被发配充军到烟瘴之地雷州半岛,至今生死不明。
三哥张懋修万历八年庚辰科状元,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又不死。被发配边疆,戍烟瘴地云楠等死。
四哥张简修,武职出身,被褫夺‘锦衣卫指挥’职位,父子沦落为百姓。
六弟张静修下落不明,至今生死未卜。
张允修逃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着十八文钱,一路靠着写字画、算命为生,历经磨难终于逃到老家江陵。
等到了老家,张允修发现情况更加险恶。
自己的秀才功名被剥夺,靠科举之路翻身遥遥无期。
读书人出身的张允修干脆干起了“低贱”的小商贩,什么倒粮卖盐、开店放贷基本都干过。
等张允修收入稳定,准备寻找失散的家人之时,凶恶的衙役突然出现,把张允修的家产抄了个底朝天!
张允修一气之下躲在了乡村,免费给贫苦农民家的孩子教书,竟然教出了几个举人老爷,甚至还有一个万历四十五年两榜进士!
尝尽人间疾苦的张允修听闻皇孙担心皮村农户贷不到银子,仿佛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于是,张允修向皇孙朱由楫建议:“打倒王员外,张允修放贷款!”
朱由楫刚听到张允修的建议,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让张居正的儿子放高利贷?”
朱由楫脑海里想象着这“美好”的画面——正义凛然的帅哥张允修一手拿着四书五经,一手拿着铜钱发给农民……
旁边的张允修知道皇孙有些无法接受,便开始在旁边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种种经历。
等张允修讲完张家的遭遇,朱由楫感慨万千。
明末历史稀烂的朱由楫没想到,大明改革第一人张居正的后人竟然遭受如此多的磨难!
朱由楫暗暗感慨:“难道改革家都没好下场?真是车裂的商鞅,抄家的居正!”
(ex){}&/ “当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百姓们纷至沓来,士绅豪商的反击也会接踵而至。
本王会和锦衣卫、东厂打招呼,全力照顾先生。甚至皇爷爷那边,本王也会吹吹风!现在最关键的是,先生有没有大决心!敢于和天下士绅为敌!”
“大决心,大决心……”
张允修不停的小声重复皇孙的这句话。
“哈哈哈……”
沉默半晌的张允修突然放声狂笑。
“家父当年冒天下之大不韪,行一条鞭法、量天下土地,早已得罪过天下士绅!家父能做得,我这个不孝子为何做不得!”
“哈哈哈哈……”旁边的皇孙朱由楫亦是放声大笑,甚至眼泪都笑的出来。
朱由楫大笑的原因,当然不是敬佩张允修敢为天下先的举动,而是——
“来大明三年多,终于有人替皇孙背黑锅了!”
……
商讨完框架,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
比如这放“高利贷”的商铺名称,朱由楫想都没想就写下了五个张牙舞爪的大字——农村信用社。
朱由楫当然想不到,书写这五个目不忍视的毛笔字,会成几百年后汉语十级的终极考试,坑害了无数留学生挂科。
……
手下读书人奇缺的朱由楫,特意询问了张允修的进士学生是谁。
张允修听闻皇孙询问自己的得意门生,亦是自己在乡下收养的孤儿,洋洋得意的说道:
“吾门生乃是丙辰科二甲六十名,名张元芳”
朱由楫笑道:“元芳?好名字!不知这张元芳现居何职?”
张允修道:“元芳本为顺天府经历,万历四十五年辽东经略杨稿去职,辽东官场震动,元芳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出任沈阳推官。”
张允修缕缕胡须,继续说道:
“前几日收到元芳来信,现正受辽东经略袁应泰委派,督战抚顺关。元芳之仕途不可限量啊!”
“噗……”
朱由楫嘴里的热茶也喷了张允修一脸……
……
千里之外的辽东,抚顺关。
几夜未合眼的张元芳望着退却的女真士兵长长出了口气。
自从前几日送给野猪皮一份“大礼”,抚顺关便遭到了建州女真部的疯狂攻击。
张元芳靠着坚固的抚顺关,并不怕被攻陷,唯一担心的是兵力不足。
旅顺守将李开芳受辽东经略之命前往辽阳,抚顺关已经向辽阳告急。
张元芳相信,只要李开芳带兵回援,抚顺关定然不可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