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盐商的审判结果很快出炉,审判的内容也如出一辙。
首先,在皇孙朱由楫的主导下,没收过盐商们巨额的银两,这是刺杀的动机。当然,具体没收了多少银子文官们没敢细细追究;
其次,刺杀的歹徒均是盐商的家丁,刺杀的弓弩均刻有盐商的家徽。虽说家丁是新招募的,刺杀案后大多数消失不见,找到的家丁要么是烧的面目全非、要么早已神志不清,但这丝毫不影响定罪;
最后,皇孙遇刺当日,所有在场的目击证人均证实,刺杀当日是群狮楼射出罪恶的第一箭!这是人证!
铁证如山!——至少文官们是这么认为的。
至于皇孙朱由楫要求把未在场的郑、梁二家盐商也开刀问斩,文官们不但如同空气一样视而不见,反而上书声称郑梁盐商为商人楷模,闲杂人等不得妄加迫害!
于是乎,大盐商们刺杀皇孙一案,草草收场,大盐商们很快被定了罪。
依据大明律,刺杀皇室形同谋反,按律应当全家抄斩,家产充“公”。
当然,定案后最开心的莫过晋商和徽商老家负责抄家的官员了。
朱由楫得知审判结果后,没心情、也没时间去可怜被冤枉的盐商和家眷几千口人的性命。
称这些大盐商为国家蛀虫绝对不为过,大明的盐商手握富可敌国的财产,在明末乱世却几乎毫无作为,就凭这点就该杀!
皇孙遇刺审案结束后,朱由楫就在通州等待行刑日。想出去游玩却被锦衣卫阻拦,毕竟刚刚发生皇孙遇刺事件,谁也不想再出波澜。
万般无奈之下,朱由楫只能待在行营,思绪也经常飘向西南方向。
……
长江,江陵。
没落的村庄里,破烂的茅屋内,读书朗朗。
在这大明朝最普通的地方,偏远、穷困的乡村,朴实的村民根本拿不起束修钱,教书先生也不介意,只是用心的传授知识。
面对突然闯入的锦衣卫,年近五十的教书先生没有露出丝毫的恐惧,而是整理衣冠,准备坦然赴死!
附近的乡民听说有人来抓先生,纷纷拿起锄头、铁锹,准备保护先生。
先生急忙拦住义愤填膺村民,因为先生知道,在大明朝殴打锦衣卫是抄家的重罪,先生不想因为自己而牵连无辜的村民。
满脸倦色、浑身尘土的锦衣卫见发生误会,急忙换上笑脸给先生道歉,递上某位皇孙亲笔书信。
打开书信,看到天书般的字迹和错别字,出于老师的本能眉头一皱,接着往下看,面色却越来越沉重,待读完书信,先生竟然泪如雨下、放声大哭……
……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通州运河。
艳阳高照,妖魔鬼怪无所遁形,是个砍头的好日子。
按照大明律,砍头的时间有特殊规定,要刨除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外加上二十四节气日、雨未霁,天未晴及大祭享日和闰月的全月。
(ex){}&/ ……
由于朱由楫的出现,张允修没机会在江陵赴死,却赶上了张四维家族覆灭。
当初朱由楫给张允修写信,只是说要整治王家,让张居正之子张允修作为见证。
朱由楫在信中可没说要灭张四维家满门,这也是怕读书人张允修同情心泛滥,不过,朱由楫显然低估了张居正后人的强大基因。
张允修听说要灭张四维家,非但没有丝毫怜悯,反而称赞此举灭了天下奸商的气焰。
更令朱由楫意想不到的是,张允修主动请缨,要做宣读盐商罪行的书吏,并且要亲眼送张四维家族上路……
……
午时已至,朱由楫在签令桶拿中拿出行刑的令牌。
烈日下,令牌上火红的字迹显得分外狰狞,一旦令牌落地,便如同军令,不得更改!
在场的数万双眼睛盯着朱由楫。
犯人们希望老天开恩,自己能死里逃生;
商贾兔死狐悲,希望自己不要落得砍头的下场;
围观的百姓们既胆颤心惊,又想凑热闹;
地方文官们冷眼旁观,盯着这朱元璋、朱棣之后大明的新屠夫。
御史们提起笔迟迟不肯落下,这绝不是因为替被灭族的盐商惋惜,更不是因为恐惧两千多颗头颅落地,而是心中琢磨如何书写皇孙嗜血成性、不守礼法的奏章,并把奏章变成自己升官的敲门砖。
朱由楫用另一只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努力保持着冷静,虽说自己亲手切过建奴细作的手指、喝过汉奸的心头血,但是作为砍两千颗头颅的监斩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朱由楫用余光看到旁边的张允修,五十多岁的张允修沉着冷静,坦然自若,丝毫没有一丝恐惧。
张允修和皇孙对视,朝着朱由楫点点头,仿佛在鼓励、在希望。
朱由楫想起了被清算的张居正,如果大明朝没有张居正顶住压力改革,并得罪天下士绅,大明不可能攒下上千万石的粮食和数百万两的白银,也许大明打不赢万历三大征,也许根本坚持不到螨清入关!
今日不杀这些国家蛀虫,也许,张居正“夺情”时引用过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依旧会变成螨清奴才改编的“千古名言”。
这盐商的两千多家眷冤枉?
可笑!
辽东百万惨遭野猪皮杀害的军民怨不冤枉!
西北数百万饿死荒野的无助百姓怨不冤枉!
华夏数千万被螨清疯狂屠杀的平民怨不冤枉!
五千年灿烂文明被野蛮和屈辱取代怨不冤枉!
我堂堂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怨不冤枉!!
朱由楫猛然站起身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将令牌远远抛出。
“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