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四十章皇帝对簿公堂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先不要打草惊蛇,将卢婉清背后的人找出来。”

    赵桓肯定,卢婉清与李文正一定有关系。

    说不定能够通过卢婉清找到那个神秘的李文正。

    “那辽王那边怎么处理?”

    “朕自由安排。”

    “是!”

    司马君如实在琢磨不透皇帝是怎么想的。

    明知道卢婉清有很大的问题,现在不抓,难道要等李崇光被彻底策反后,再抓?

    那样为时已晚啊!

    李崇光现在的状态非常危险,他手中有十万铁林军,一旦真的被策反,很可能在辽东造成巨大的动荡。

    陛下您又西征,京师御林军也不过留了三万。

    想不通啊!

    司马君如绝对是顶级聪明的人,但他实在想不通赵桓是怎么想的。

    司马君如领了任务后,便秘密返回辽东。

    现在嘴不稳定的地区就是辽东了。

    吐蕃和陇右基本安定下来。

    司马君如走后,赵桓便给燕云战区的经略使解潜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写的比较正常,就是让他平日里多家操练军士,不可懈怠防务。

    给解潜写完信后,又给枢密使张孝纯写了一封信,让他多关心关心燕云战区的情况,该增加的军务支出不可缩减。

    在长安驻扎了几天,赵桓也没有急着要走。

    西线的战火还没有燃起来,大量的辎重部队还在筹备中,军情倒也没有那么紧急。

    记得上一次来长安,还是十几年前,那一次陕西路西军出了叛徒,他亲自来平乱。

    那时的长安城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唐以后,长安已经没落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源与水道系统的衰落。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对水道系统依赖度非常大,漕运受到影响,京师的物价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才被迫定都在开封那种无险可守的地方。

    但因为赵桓这十几年来,修路的事一刻都没有停过。

    现在长安根本就不依赖可怜的水道了。

    长安通向周围的公路,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了。

    汉中的商旅要往来,比以前方便太多。

    (ex){}&/  前方是观音禅寺,古刹之音宁静祥和。

    赵桓仔细看着这树,想象着当年的李世民在这里种树的情景。

    回头自己回东京城,也要种一颗,等千年之后,让他们也观摩观摩朕种下的树的风姿。

    正当赵桓这样臭不要脸的想着的时候,古刹的小道上来了一些官兵。

    从他们的制服可以看出,似乎是捕快。

    与官差不同,与后世的影视里面也不同,宋代真实的捕快,地位很低。

    甚至算不上是正式编制,相当于是官府的临时工。

    而且入行门槛极低。

    官府常年需要办一些琐碎的事情,缺人手的时候,就只能快速从民间找。

    所以捕快这种小吏是不可或缺的。

    但捕快们收入很低,所以只能靠这份工作以权谋私,赚外快。

    神宗时代,做过改革,给捕快们发工资,稍微减轻了捕快作乱的乱象,但造成许多人走后门做捕快,恶意吃空饷。

    到了赵桓时代,朝廷对地方的管制,从事无巨细考核,到目标责任制转遍。

    即中央每年下发任务,地方官府自行创建税收,中央不再随意拨款,除非特例。

    地方官府自给自足,自然在人事方面有了节制。

    经过了十几年的改制,捕快已经被编入正职,乱象也减轻了很多。

    那些捕快的脚步非常快,似乎是来抓人的。

    古刹前面有小和尚,那小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门净地,施主所为何事?”

    捕头道:“我们是来抓人的,有一个逃犯逃到了这里!”

    “施主,若是有逃犯在这里,主持必然已经将其绑到官府。”

    “我们说这里有逃犯就有逃犯!这里有知县亲发的搜捕令!”

    说完,那名捕头很是凶狠地一把将小和尚推开,然后强行闯入进去。

    这倒是引起了赵桓的兴趣。

    赵桓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宋的捕快们拿人。

    过了一会儿,赵桓就听到里面传来了打斗声。

    赵桓看了一眼韩世忠,道:“走,进去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