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客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前事泛白 今朕重来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朱明自群雄并起,推翻前朝,执天下之牛耳,定鼎中原已有两世。

    此时在位的是孝康帝朱标。孝康帝在位并不轻松,前朝末年,朝廷腐朽,中原世家,民间义军纷纷起兵,欲改朝换代。本朝太祖,本是江湖草莽,于白鹿庄聚众三千,杀白马黑牛,誓盟起事。首战以三千人众击溃前来围剿的两万官军,太祖曾言“死者已满路,生者于鬼邻。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此战之后,此言一出,太祖之名在江湖中响亮了起来,一时间从者纷纷,其中不乏一些江湖英豪。队伍不断壮大,太祖也是连战连胜,竟先于其他义军门阀势力先破前朝都城金陵,顺势黄袍加身,于燕京称帝,定鼎江山。

    太祖高皇帝本是江湖草莽,登基称帝后,自觉受命于天,生杀掠夺皆在其一念之间,性子也变的乖戾冷血,刚愎自负,自称开天行道肇纪立纪大圣,单凭一己之念编写大明律法,后又一纸“昭示奸党录”罢黜当时左右丞相,处死当时韩国公,滕国公等开国功臣。株连党羽三万余人,一时间京城血流成河。刚经连年战乱,立朝之初本就根基不稳,虽是力压群雄执中原牛耳,但在各路诸侯兵器尚未入库,兵丁尚未散尽之时,就诛杀功臣,对待有功之臣尚且如此,曾是对手自己又会是什么下场,一时间在野世家人人自危,民间百姓人心惶惶。

    高皇帝是天生的政治狂人,在位时虽不是个仁厚的皇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自从昭奸案后,罢黜左右丞相后,高皇帝设立东西两厂,由宦官统领,西厂监察百官,东厂追缴异党。百官闻厂色变,庙堂之上噤若寒蝉,天下大全便独落在皇帝之手。视国如家,予取予夺,置内阁如仆人,设百官同仇寇,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然皇帝毕竟也是人,高度的中央集权活活累死了自己,每天光是两厂捕风捉影的奏章,已是堆积如山,更别说已经吓破了胆的文武朝臣,事事请皇上定夺。在位五年,在自己寝宫批阅奏章时,心力交瘁,吐血宾天。高皇帝一生热衷权谋,虽后宫充盈,怕也是彰显皇权的一种方式,并不喜女色。偶有嫔妃能为其诞下子嗣,却都夭折,仅有长子朱标活到成年,但也身体孱弱。也许正因为身体孱弱,更愿意亲近文士鸿儒,有敬民亲民之举,慈恕恭俭之德。先帝驾崩,太子朱标继位大统也是众望所归,望其能拨乱反正,还朝野上下一片清明。

    “吾皇万岁万万岁。”金殿之上,百官朝拜。

    “朕初承大统,功德浅薄。父皇称王者授命于天,朕不敢忤逆父皇,却觉朕授命于民,如今天下民生困苦,百废待兴,朕愿与尔等共治天下,不知诸位爱卿有何教朕。”

    “臣季康谨奏。”说话的是当朝太傅,季康,也就是朱标太子时的座师。“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即为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慎重。臣工进言而君道斯称诶,臣受国恩皇恩,请执有犯无隐之义,借臣心血为陛下言之。”

    这便后之后的明兴之论,其间确立了君臣共治,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朝堂之上设六部,各司其职,由内阁统领,内阁设三公,仅授命于皇帝。而在地方设省,府,县三级,地方官吏尽心民生。

    废东西两厂,宦官不再被允许干涉政事,设风言御史,监查百官,虽有监察之职,却无实权。而后又以荐举一制,纳天下世家子弟入朝为官,以安太祖在位时,一君独治,打压世家所积蓄的不满。

    如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于万民修养生息。庙堂之上,皇帝分权于百官,百官各司其职,却又相互制约。广纳世家子弟入朝为官,为国效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族巩固地位利益。三方皆安,便有了孝康帝在位时,那数年的安定。

    高皇帝尚还未登基前,只有发妻一人,也就是朱标的生母,高皇帝还有一个兄弟,但却从未得见,据说也是江湖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却无心朝堂之事,在浪迹江湖前只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高皇帝。高皇帝似乎跟自己兄弟有很深的感情,分封王爵自不必说,还将封地设在发迹的辽东,其子也世袭王爵,封号为燕,便是后来的燕王朱栗,可见对其的看重。在满朝文武都被高皇帝裁撤手中权力的时候,唯有燕王朱栗,被委以重任,镇守辽东,也被称作辽东王。

    这便是大明开朝后,王室所有的成员。也正因王室人员不兴,对于国家的安定并非好事,所以国家稍稍安定之后,为皇帝选后纳妃之事,便被提上了日程,希望皇帝能早有子嗣,安定邦国。

    皇帝生母早逝,未能与高皇帝同富贵,为皇帝选后之事,便由后策立的马皇后,现如今的太后与内阁三公主持。挑选的范围,还是欲与天下世家结亲,以谋国安。之后太后发下懿旨,宴请天下世家,名为亲近,共商家国大事,以示对这些百年大族的信赖,而为皇帝选后一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凡是族中优秀适龄的女儿,皆随家主赴宴。

    百年世家,哪个不是雄踞一方的豪强,比之昔年诸侯,可能稍有不及,却也不遑多让,高皇帝以来,虽有打压,却不能伤其元气,如今新帝登基,有意与天下氏族修好,结为姻亲。皇家后族,甚至将来皇帝的母族,这是一个天大的良机,能让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世家关系本就犬牙交错,同安一隅,百年的联姻,随便两个世家子弟,必有亲戚,但家族之间也有摩擦,一山多虎,总有世家想要比他人高出一头,有皇家作为靠山,是不二选择。

    宴会如期举行,百族来朝,为表尊重,皇帝还特意从辽东召回了燕王朱栗,共同赴宴。天下世家,皇族成员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天下世家,那辽东洛家便在其列。洛家世代铸剑,传承至今,虽已经不靠此谋生,但族中子弟,从小便会学习铸剑。

    洛剑之利,从古至今有目共睹,相传当年七国相争,燕仗燕剑之锋,也曾傲立那大争之时,虽最后不敌大秦纵横之策,国力被蚕食殆尽,但强如先秦,也无把握直面燕国兵锋。燕王不忍国弱被灭,欲派遣刺客击杀秦王,意图延缓秦灭燕国的野心,临别所赠之剑,便是后史书刺客列传所记载的鱼藏剑,由燕国那位来自吴越之地的宫廷铸剑师所铸。后那名刺客被秦宫廷卫所围,濒死之际掷出手中之剑,数丈之外,此剑竟能击穿秦宫需两人合围的廷柱,刺入秦王肩头,虽秦王未死,却落下残疾,手臂每逢阴雨便会隐隐作痛。秦王一怒之下发兵灭燕,燕国城破国灭,为燕国铸剑的那位铸剑师也为秦国甲士所擒,押解回秦国面王。

    “先生所铸之剑,却是锋利无双,那燕人仅仅力竭之击,便让寡人重伤,到如今寡人右手依旧不能活动自如,此为寡人之耻,亦是秦国之耻,这全是拜先生之所赐。”

    秦王端坐于大殿之上责问被擒铸剑师。

    “你教寡人当如何处置你?当日刺杀,寡人所佩秦公剑未能替寡人抵挡,如今天下大定,我大秦终是一统天下,秦公剑已不再配得上今日的秦王,寡人予你材料,给你三日期限,若你所铸之剑能击断我所佩的秦公剑,我便放你回燕地,准你族人在那修生养息,若是不成,你这项上人头便留在我大秦吧。”

    待到廷卫将铸剑师带下,站立一旁的秦相方才发问。

    “大王为何如此轻易的放过此人,此人铸剑本事却是冠绝天下,我大秦宫廷铸剑师皆不能与之比肩,但此人为我大秦所擒之时便直言不会为我大秦铸剑,留之何用?如今大王让他铸剑与秦公剑比拼锐利,恕臣直言,秦公剑从先祖传至大王手中已有六世,乃是秦王权利的象征,却非神兵,而这数年间铸剑术不断改良,以旧时之剑,欲比此人所铸之剑,就等于放他回燕地。”

    秦王摆了摆手示意秦相稍安勿躁。

    “相国所言不差,想要以秦公剑比拼此人所铸之剑,却是不可能。但刚刚寡人也说,昔日的秦公剑已经配不上现在的秦王,而此人铸剑又是甲于天下。所以,寡人要与他比剑,实则是让他为寡人铸剑,此人不怕死,是因为他知自己必死,如今寡人给他一线生机,他怎么能不拼命效死?至于放他回燕地,哪来的燕地,现在天下尽纳入我大秦,天下黎民皆是我大秦百姓,放他去哪,有何区别。”

    三日后,燕国铸剑师献上所铸之剑,与秦公剑相击,秦公剑立断。铸剑师问奏秦王,是否依言放他回故里。秦王留下此剑,派三百甲士送其回燕地。得知铸剑师为秦王铸剑,旧燕子民不耻其行径,纷纷为难于他,铸剑师无奈之下逃至一处叫洛川的地方,在河边结庐铸剑,并改姓洛,历经几代,才重新入世。这位铸剑师,正是如今辽东洛族的先祖。

    而在这次国宴之上,洛家大女不作诗赋,不艺歌舞,仅仅献上一剑。

    “秦时我洛氏先祖为秦王铸剑,秦王得剑曰:九鼎入秦,山河尽纳,此剑便命九鼎山河,永镇我大秦疆域。如今,洛族大女洛青,重铸九鼎山河,献给陛下,愿我大明永昌。”

    宴会结束之后,太后发下懿旨,辽东洛氏长女洛青,姿容出众,端庄贤淑,册立为后,母仪天下。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