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急调燕台大营入京并不在预料之中。
得知这一消息,她即刻派人将自己的命令传达给北门守将。
不让燕台大营兵马顺利入城。
天色大亮,雾气却愈来愈浓,隐约可见的太阳仿只是一个圆圆的东西,全无半点光亮发出。
辰时二刻,约莫一个时辰后沈轻寒统率的七煞兵马抵达江东门下。
作为大舜国都,月城城防坚固,纵然是无坚不摧的七煞若要强攻也非易事,虽可将其拿下,损失却无法估量。
幸而,沈轻寒已与魏琳儿达成协议,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魏琳儿已经交代过,待七煞兵马抵达城外之时不得为难,即刻打开城门放其入城。
至此,一切都很顺利。
此刻兵临城下的只有一万人马。
在距京师五里外的岔路上,沈轻寒将所带兵马一分为二。
一部虽自己向左直奔西门,另一部则由夏末率领往右绕去正北的神武门。
他很清楚,一旦七煞大军入城,太子必将急召北面的燕台大营兵马前来。
他没想到的是,无双别苑惨遭血洗,燕台大营的兵马已在奉诏入京的路上了。
入城之前,沈轻寒下达了最后一道指示。
高将军领枪兵四千,弩兵三千五,直奔皇宫,擒魏后,点名要活的。
领两千四百枪兵进攻太子府,无论降否,一律格杀,包括太子。
他本人引兵一百杀向位于西南的天牢,他必须第一时间确保晋王、姐姐二人周全。
安乐浮华的京城突然宣告戒严。
每条主要接街道上都有全副武装的卫兵巡逻,还有以搜捕谋逆为名挨家挨户砸门的金羽卫。
突如其来的变动领市井百姓惶恐不安,躲在家里不敢出去。
平素里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早市空空如也,一片死寂,各色店铺也纷纷修业,鲜少有开着的。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繁华无二的月城,这时却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除了蛮横搜掠的金羽卫,就连城南风雪烟花处的靡靡之音都消失了。
七煞大军入城,一方面令京城百姓的不安情绪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也从外不捅破了压的人喘不过气来的死寂。
沈轻寒特别交代,此番大军入京便没有退路,如果遇阻碍,无论是谁一律诛杀。
魏后想到了沈轻寒可能引七煞兵马攻打京城,却未曾料到魏氏宗亲中有人与之勾结。
那个人正是自己的亲侄女儿,当朝女相,控制京师五门的魏琳儿。
七煞大军入城了。
来的之迅速,进城之顺利,都是对手无法想象的。
巡逻的士兵二十人一队,遇见奔驰而来的轻骑兵,还未反应过来,便成为对方枪下亡魂。
两班人马在分别杀到皇宫和太子府之前,遇到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沈轻寒亲率的一百骑兵更是势不可挡,如入无人之境。
作为关押要饭之地,天牢的守卫不可谓不森严。
然,遇上坚固如城防都可击溃的七煞,如何抵抗也只是徒添几个枪下亡魂罢了。
这座天牢始建于前朝魏武帝时期。
地面由从清虚山下开采的花岗岩铺就而成,均厚三尺,筑墙用砖于城防同一规格,外墙后五尺二分,内墙厚三尺一分。
天牢占地七亩,共有八百五十个单独牢房,同侧两个牢房之间间隔一尺。
每间牢房只有门口处一个内窗,除此再无透气通口。
整个天牢的通气窗口设于牢房间隔处,故意设计为三角形状。
出入天牢仅东面大门一处。
牢内每五步一守卫,十步一机关,不明就里擅闯而入,必将为机关暗器所伤。
天牢重地,关押者或是穷凶极恶的要犯,或是触犯刑律的贵族,皆非一般囚徒。
历时至今这座天牢从未遇劫,并非因为其坚难破,而是劫狱者往往会选择标被押解途中动手。
较之强攻天牢,这样更简洁,胜算也更高一些。
然而,沈轻寒没得选择。
若想第一时间救出晋王和姐姐,唯有强攻天牢这一条。
毕竟,他不能将二人的性命押注于魏琳儿的口头承诺上。
天牢门口的两个守卫,持刀分立两侧,正在声议论着什么,突然听到一阵金铁相交的声音由前方迷雾里传来。
“这是什么声音。”立于左边的守卫问道。
“不知道,好像有人在打架。”另一个守卫皱了皱眉,回答道。
第三句话尚未说出口,一匹白马于浓雾之中跃出,坐骑之上的正是一袭淡蓝衣裳,手执紫玉宝剑的俊秀少年。
少年身后是毫发无损的一百名轻起兵。
守卫身份低微,不曾见过五年前的的安郡王世子,更加不会识得此刻俊逸冰冷的沈轻寒。
两名守卫眼睛瞪大,嘴巴大张,因恐慌而颤抖的双唇却支支吾吾的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手中的刀尚不及拔出,一袭淡蓝身影已逼至身前,娴熟的左一砍,右一刺,便结果了此二人的性命。
天牢空间狭窄,骑兵不可入内,沈轻寒命令一百骑兵在路口守着,随时迎击闻风而来的敌兵。
很久以后,故事里这样描述当日的情景。
峨眉行末弟子沈轻寒,为救姐姐兵犯京师,身闯天牢,一剑斗群兵,三步杀一人,机关重重,却犹入无人之境。
然而,最终却未能救出姐姐与好友。
人已经不在这里了。
独闯天牢后,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他们之间果然是没有信任可言的。
魏琳儿说过会好好照顾晋王与沈情烟,不会让他二人有任何损伤。
然而,沈轻寒率领七煞入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攻打天牢,以图第一时间救出晋王和他的姐姐。
魏琳儿呢,她已经料到沈轻寒有机会定会第一时间去劫狱,故提前命人携自己令牌将人转移了。
虽说只是交易,是各取所需,这二人却处处谨慎,相互提防。
在天牢扑了个空,沈轻寒也顾不得多想,随即带着那一百人马杀向北城的太子府。
在魏后与太子之间,更倾向于先解决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