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吹杨花满园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喜宝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本朝,分娩前夕,娘家人要送上果羹,以示“催生”之礼。生完孩子以后,三日有“洗三”,十二日有“满月”,一百日又有“百岁宴”。

    赵家两喜宝出生在大雪封山的正月里,杨家人这些活动都没有参与到。

    今年刚好两家在一起过年,正月初五又是两喜宝的生日,三花五花决定这个周岁宴得好好办一下。

    两喜宝的周岁宴可比杨花的五周岁生日热闹多了,连带着刘氏母女,陶家母子都特地坐了老乔头的骡车赶来贺喜。三日后便是杨学文和春妮子大婚,古代的新人婚前不准见面,这二人自然是不来的。

    陶婶子做了两双虎头鞋给喜宝们,而刘氏则做了虎头帽,刚好配齐一套,也不知道是不是事先商量好的。老乔头虽然是一个人来的,也送了一篮子鸡蛋过来。

    杨家没钱买手镯银锁,但事先找首饰匠花了好一两多银子打了几个虎头铃铛,串在用红绸带编成的链子上。

    由杨三花做代表,给俩喜宝系上链子:“这个大的铃铛是大喜的,这两个串在一起的铃铛是双喜的……”

    杨五花也道:“以后咱们数数铃铛就知道谁是大喜,谁是双喜了,也省得看屁股了……”

    “哈哈哈……”

    当然,有了弟弟也不能忘了姐姐,赵香香也得了一个大铃铛,不同的是,她的铃铛是用红绸绳系在脖子里的。

    大银铃铛约有二钱,铃银铛则约为一钱,刚好两个抵一个。同样的铃铛一大二还有三个,准备留着给杨二花家未来的宝宝。

    作为比香香外甥女还要的杨花,杨五花怕她年纪会眼馋,也给她准备了一个虎头铃铛,也像模像样的系在手腕上。说起来,她的铃铛最大,只不过是铜的,没有其他几个的值钱罢了。

    到底是孩子,哪里管什么铜的银的值不值钱呢。

    铃铛虽然是铜的,但却是新铜,金光灿灿的也很漂亮,更关键的是,铜铃铛里头有一粒铜珠,会发出响声,可把她的给乐坏了,拉着每个人都要晃一下她的胖手:“你听听,好听吗?”

    最捧场的要数赵香香了,因为她们的铃铛里没有银珠子,不会铃铃作响。

    转眼便是杨陶两家的婚礼了。

    两家都是一个村的,离的太近,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的绕着杨柳湾晃荡了两圈才进门。

    两家本就没什么亲戚,关系好的也就那么几户,算上乔家赵家也没有几桌,好在杨学文的师友不少,加上他是秀才,特地赶去送礼拍马屁的村民也有不少,甚至还有不少还是邻村的呢。

    正月里本就闲来无事,不管是上门喝喜酒的,还是看热闹的,里里外外都早早围满了人。当杨家姐妹抱着两喜宝登场的时候,可谓是轰动四方。

    “嚯!还真是对双生男娃哩!”

    “可不是!”

    “谁说是借来的,我瞅着跟那女娃子长的像着哩!”

    那女娃子自然是指赵香香。

    而两喜宝如今也已长开,至少比去年那会长开不少,各自脚踩虎头鞋,头戴虎头帽,看上去虎头虎脑的,要多可爱就有多可爱,羡煞一堆看热闹的碎嘴婆子。

    古代不像现代,双胞胎可以借助医学手段,在这里,双生子并不多见,更何况还是养得白白胖胖的两子。尤其是性格更为活泼的大喜,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一点也不怕生,用他那粗壮有力的短腿在杨阿花的腿上蹬啊蹬的,嘴里还“啊啊”的伸着手臂想要出去玩,一看就是个健康的孩子。

    有那心思活络的,便借故来找杨家姐妹套近乎,想着以后自家办喜事儿也能抱过来滚滚喜床。

    杨阿花倒底是老大,沉的住气,虽然没当场应下,但也没当面反对,只管说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反正她平常住山里,她们也见不着。

    杨三花则保持一贯的高冷,不吭声,众人倒也识趣,反正这么多年大家不管怎么编排她们杨家,杨三花都是这么做的,其实大家都习惯了。

    而杨五花就功力差些,听得几句就不耐烦了,但碍着今天的日子也不好发作,干脆抱着双喜躲到新房里头陪春妮子聊天。

    喜宴一过,杨家姐妹就跟主人家告别。

    “嗳,怎么这么早就要回去了,吃了晚上那顿再回城也不迟啊。”

    喜宴摆在中午,但一般情况下,晚上那顿可以连着吃,一些汉子边喝酒边聊天的,能连着两顿不带起身的。这一带的人都穷惯了,天黑都很少点油灯,加上也没有路灯,晚饭一般吃的很早,抓紧点赶路还是能赶回城里的。

    “不了,刘婶子,后日要出摊了,回去还得拾掇拾掇,再说了,我们早点回城,乔大爷回来也能再吃一顿不是。”

    杨桃听了便道:“元宵摆摊你们也带上我行不?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灯会呢!”

    “行啊,怎么不行,只要你娘同意便行。”杨五花想着,多一个人多个帮手呢。

    “我娘早答应了。”

    杨三花说道:“那行,到时候你让乔大爷送你来吧,不过你可得偷偷的来,别被秋娃子瞧见了。”

    大家都没去过灯会,秋娃子如果一去,虎头壮壮也都会吵着要去,到底还是孩子,城里也没去过几次,到了夜晚人挤人的,回头遇上拍花子可就不好了。

    “嗯,那等我嫂子回门以后我就来。”

    “哟哟,嫂子嫂子叫的好顺口呀!”

    外面的人见杨家姐妹要走了,纷纷围过去看热闹,要知道,这都上了骡车了,肯定去的地方不远,而且她们没带东西,让人怎么看怎么好奇。

    一婆子忍不住开口问:“咋走了哇?饭还没吃完呢!”

    杨五花心说,这位肯定是自动把两顿饭看成一顿的主儿。

    几个自以为聪明的私下已经议论开了:“哟!这杨家大姐都在呢,铁定不是去走亲戚的。”

    “可不是,就她们村口老杨家,哪里还有啥亲戚哟!”

    “那你说她们这是去哪呢?还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儿?”

    “这我哪知道,指不定是进城去呗。”

    “咋的这时候进城啊?这城里铺子可都是关门了的。”

    “谁知道她们干嘛去……你没听说吗?她们整天进城晃悠呢……啧啧……”

    杨五花好想拿根棍子冲过去跟她们说,你们说别人闲话的时候能不当着人家的面说不?

    不过,她忍住了。

    有些人啊就是贱,你越理她们越来劲儿!与其费力气跟那帮碎嘴婆子作口舌之争,不如学杨三花那般,把她们当作空气。

    哦,不!是臭屁!

    哪有人会去跟臭屁争辩的?这不是越说越浑嘛!沾到臭味可就不好了。

    众人一路看着杨家人上了骡车,渐渐消失在视线中,全程别说搭理她们了,连个眼神都没给过,想吵都吵不起来,连个热闹的都没得看,顿觉无趣:“呸!不就挣了点钱嘛,瞧那得意劲儿!看她们还能得意几天!”

    元宵的灯会,从正月初十开始。

    杨家平日出入风阳城的是正北玄武门,而整个中都风阳城的正门却是正南门,叫做洪武门。过洪武门,沿南北中轴线直走,过大明门,入承天门,再进午门,便进入了中都皇城。当然,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跟正北玄武门里头的玄武街叫法一样,洪武门进去的那条南北街自然也叫做洪武街。

    洪武街位于中都城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东西为左右千步廊,而与洪武街垂直相交的则叫做云济街。

    云济街只是那条东西大道的中间一段,东起鼓楼,西至钟楼,总长六里,东西对称。西侧有功臣庙、金水桥、历代帝王庙和钟楼;东侧有城隍庙、金水桥、国子监和鼓楼,而鼓楼的东侧则为风阳府衙。

    整个中都风阳城,最热闹的地段便是这一带,灯会的举办地点也正是这一带。

    灯会不比集市,人多,意外也多,为了方便管理,主街上的好位置都得交钱,还不便宜,底价十文,按地段面积以及天数逐步加钱。当然也有不要钱的,比如街角旮旯,或者自己提溜个篮子在人堆里移动做买卖,又或者见缝插针的去哪挤挤。

    但交了钱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自己早早的搭起摊子来,而且相当于交了保护费,能得到节日加班的捕快巡逻们照应,至少不容易遇到混混生事儿。与其说杨五花老实守法,不如说她胆怕事,一早就托胖鲁通过他舅舅预定了两个相连并且靠近府衙的大摊位。

    有关灯会的情况也都是胖鲁提供的,毕竟杨家几位可都没去过灯会,就连虎头舅舅也只是在自己的摊子上守着,并不曾从头至尾逛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