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攀谈,杨乐终于清楚了他所处的年代――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是那个有名的木匠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而且他身处高迎祥的老家――陕西省安塞镇的一个边陲村子里。
夜幕西垂,这是杨乐在大明王朝的第一个夜晚,有些感叹,有些迷惘,又有些激动。因为他学过历史,读过著名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因此,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先知能力。更为确切的说,他清楚的记得历史的轨迹,但不知能否改变。
一夜过去。
清晨,一缕阳光照耀在杨乐略微清秀脸庞上,温暖而舒服。
经过一晚的思考,杨乐已经接受了穿越的事实,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天意如此,为何不在这个混乱的朝代干出一番事业?
“杨乐兄弟,你想好要去哪儿了吗?”高迎祥拉过马,勒好马布袋,系上马鞍子,对着杨乐说道。
“我想到京城去。”这是杨乐思考了一夜的谋划。在这里,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带兵打仗,唯一的就是他是一名大学生,曾经背诵过不少古诗宋词,到京城考一考,说不定能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
“是啊,京城确实是个好地方,那里繁花似锦,去那里也好,看你的模样,应该是个书生,希望你能搏个功名回来。但……我也希望你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千万不要成为奸臣的走狗……这一去,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希望你心里记得大哥。这里有些散碎银子,路上不太平,多保重。”高迎祥像个大哥一样絮叨着。尽管只是一夜的相识,但那种情分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滋生蔓延,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友情。
“高大哥,你也多多保重,其他的我不能多说,只送你一句话,不论怎样,永远都不要去黑水峪!记住,一定不要去!”按照历史记载,黑水峪,是高迎祥兵败,被孙传庭俘虏的地方。杨乐爬上马车,大喊着挥手告别。
相聚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份情谊,杨乐早已经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底。
……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距离安塞镇只有百里之遥。
延绥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濒我国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南沿,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历来被认为是边陲重地。
延绥镇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
延绥镇也是明朝与蒙古人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备蒙古军的入侵,明朝政府曾先后在延绥镇一带数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
经过一天的颠簸,杨乐坐着的马车终于驶进了这座雄伟的千年古城。
夜色降临,杨乐找了一家临街客栈住了进去。
睡至黎明,忽然间,街道上人声鼎沸,鼓声大噪。
杨乐霍然起身,趴在窗棂往外瞧去,只见远处的城墙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烽火台,此时东侧的烽火台已经点燃,烈火熊熊,照耀了半边黑夜上空。烈火一直沿着蜿蜒的城墙延伸到山林深处,闪耀着红红火光。
他再向西看去,便在此时,西城墙上的烽火台也轰地一声燃起了熊熊烈火,火势猛烈,紧接着向西更远处的山脊上的烽火台也点燃了,向着更远方的烽火台传递过去。
杨乐张大了嘴巴,半晌才猛地回过神来,大喊道:“鞑子来了?!”
……
似乎是响应杨乐的预言一般,只听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街头众人一起狂喊:“鞑子攻城了!”
延绥镇的百姓自然知道点燃烽火台意味着什么。鞑子的凶残和野蛮对他们来说,犹如国人对日本鬼子的观感,那是一群嗜血的野兽。
杨乐倒是惊讶多于骇然,受到后世太多影视剧的熏陶,在他想来,所谓鞑子都是些粗犷豪猛的蒙古勇士,又好客又豪爽,或许打仗很骁勇,可是怎么说也不是人性尽丧的鬼子兵嘛。
不过毕竟现在还是敌对的两朝,他不会天真地以为人家万一攻进城来,会对自已手下留情,当下往城门下飞奔而去。
此时城门紧闭,城内的居民也早已因为烽火而纷纷涌出家门。鞑靼率部袭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不敢直接攻击象延绥镇这样的关隘重镇的,对于这种较高大的城池,他们如果没有远程携带各种攻城器械的话,仅仅为了劫掠,鞑子是不会冒着巨大伤亡攻城的。
但是通常小规模的战事,是不会启用烽火台传讯的,今晚这情形显得有些特别,似乎关隘直接受到了攻击,这些百姓岂能不感到惊慌。
虽然惊慌,但毕竟不是第一次,在官兵的招呼下,很快组成了一支自发形成的壮丁队伍。
杨乐被携裹在其中,涌上高大的城墙。
城外到处是喊杀之声,士兵们在城墙上来回奔跑着,不断挥刀斩断城下抛上的钩索、用利箭向城下还击。城墙内每隔十步左右放着一架绞车,系着粗铁索,中间是一根直径一尺,长约一丈的圆木,圆木上露出密密林林长约五寸的铁钉,有点象根巨型的狼牙棒。这就是明军发明的守城利器――狼牙滚木。
两名官兵躲在城垛下只需抬起木棒向城下一抛,就听到一片惨呼之声,然后两端摇起绞轮,又将那根“狼牙滚木”给绞了回来。
这种守城工具,虽然有些笨重和耽误功夫,但是两端同时还有滚石以及几名弓箭手协助,足以弥补缺陷,杀伤力倒也不小。
杨乐匆匆跑到墙垛前,刚刚扶住墙垛,一枝利箭就嗖地一声贴着他的脸颊飞了过去,“笃”地一声射在身后的门楣上,箭尾嗡嗡直颤,把他惊出一身冷汗。
杨乐定了定神,躲在墙垛后斜着向下一瞅,不由得大吃一惊,城下黑压压的一片,大概有一万人马之多。
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敌人?只见城下到处都是鞑子兵,城墙高达数丈,他们用勾索、勾梯掷上城墙,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后边有大批的弓箭手纵马来回奔走着向上射箭,掩护他们攻城,城上的弓箭手也不断发箭还击,但是敌众我寡,虽有地利之便,仍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你藏在这里干什么!?”杨乐只听身后一声冷喝,吓得他一趔趄。
转过身,才发现一群人登上了城墙,而在最中间的是一位盛装铠甲的总兵大人。看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几岁,精神矍铄,再配上铠甲,显得英气逼人。
“还不快过来拜见总兵大人!”站在总兵身边的是一个叫洪涛的府台大人,他总管延绥镇,听到鞑子攻城,便急急忙忙从衙门赶了过来。然后和总兵大人一起登上城楼,而恰巧看到杨乐避战不出的模样,此时的这位洪涛大人恨不得将躲在城墙背后不敢露头的杨乐给抽筋剥骨。
杨乐学着旁边将士的模样,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道:“拜见大人。”
“你抬起头来。”杨乐依然照做。
待看清杨乐的年纪和相貌时,那位总兵轻噫了一声。对着府台大人轻声道:“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书生都来城墙助战,如此看来,全民出战,府台大人果真是治民有方啊~”
“总兵大人过誉了,这都是卑职份内之事。”总兵的这句话算是对他的褒奖了,洪涛自然赶紧称谢。洪涛是文官,总兵是武官,按道理来说,两人的职位不相上下,但洪涛却知道这位总兵大人的爹却是陕西省的三边总督杨鹤,而这位便是杨鹤之子――杨嗣昌。
此时的杨乐自然不知道身前的这位就是后世有名的名将杨嗣昌。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他给杨嗣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思索片刻,杨嗣昌对着洪涛说道:“他是一介书生,不适合冲锋在第一线,去南门辅助抬炮弹吧!”
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一句话,给了杨乐一个机会,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