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 摊丁入亩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正这时,有太监来报:&ot;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求见,有要事禀报。&ot;

    朱允熥说道:&ot;让他们在文华殿等着。&ot;

    等他和朱标到了文华殿,远远听见白信蹈和夏元吉在高声争论着什么。

    朱标升上御座,朱允熥在他左手侧坐着。

    白信蹈拱手说道:&ot;陛下,太子殿下,滞留在南京的生员,将礼部围得水泄不通,要求再加试一场。臣苦苦劝导,但他们油盐不进,死活不肯离去。

    万余人聚集一处,若有心怀不轨之人趁机挑唆,恐怕生出事端,请朝廷速派兵驱离。&ot;

    夏元吉也拱手说道:&ot;臣反对。这些人都是一心求上进的学子,又不是暴徒,他们要加试一场就加试一场就好了,何必派兵驱离?&ot;

    白信蹈怒目而视,&ot;夏尚书,加试不加试是礼部的事,请户部不要越殂代鲍。&ot;

    夏元吉:&ot;朝廷事非一家私议,我说句公道话也不行吗?&ot;

    白信蹈道:&ot;夏尚书还是别唱高调了,说公道话是假,想赚钱是真。&ot;

    &ot;我身为户部尚书,为朝廷赚钱还有错吗?&ot;

    &ot;君子爱财,取之有道。&ot;

    &ot;不偷不抢,哪里无道了?&ot;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急烈地争论着。

    朱标轻咳一声,“这些士子无非是想得到一个师从明师的机会,不妨再加试一场,择忧录取二千人。白爱卿,你去安排一下。”

    白信蹈虽然不情不愿,但也只得领命而去。

    这些年,户部一直在闹饥荒。

    夏元吉絮絮叨叨报了一大篇账:

    &ot;陛下,太子殿下,这些年户部一直入不敷出。仅去年一年欠沿边九镇的马料钱、兵戈钱,93万两。欠宗藩的俸禄120万两。欠官员俸禄70万两。还有许多笔钱,零零碎碎也有47万两。总共加起来有330万两之多。″

    朱允熥大笔一挥,&ot;开办燕山大学堂不是赚了三千多万两白银吗?从中拨出330万两来,全部结清了吧。&ot;

    夏元吉大喜过望,由衷地说道:&ot;殿下英明,解了户部燃眉之急。殿下还有何份吩咐?&ot;

    朱允熥道:&ot;着户部会同工部,在南方征集三十万民夫,前往北平,疏竣河流,整修道路,为营建新都做好准备功夫。&ot;

    夏元吉问道:&ot;请问殿下,为何不在北方就地征集?几十万民夫千里北上,耗费的路费也不是一笔数字。&ot;

    朱允熥的用意,是这三十万民夫到达南方以后,就想办法让他们在北平安家落户,这样的话,就神不知鬼不觉往北平迁移了三十万户,以每户五口人计算,北平便多出了一百五十万人口。

    他答道:&ot;三十万民夫可顺路运送粮食物资,足可以抵消路费。&ot;

    夏元吉依然很发愁,&ot;殿下,三十万民夫数额极其巨大,恐怕难以征集。&ot;

    朱允熥答道:&ot;你不用担心,抓自有办法。&ot;

    明朝的差役和傜役是一项义务,每有大的水利工程和营建工程,朝廷便会从民间强征民夫。

    这些民夫不仅得不到一分一毫的报酬,反而还要自带干粮,自付路费。

    地主占总人口不足10,却占有90的土地;贫民们占总人囗90,却只占有10的土地。

    但历朝历代,傜役和差役的分派份额,从来都不是从占有土地的多寡决定的,是以人头决定的。

    这一极不公平的傜役和差役模式饱受诟病,常常会引来激烈的反抗。

    贾鲁征集五十万民夫修黄河,直接导致农民起义大爆发。

    在洪武年间,先后三次因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引发农民暴动。

    地主是水利工程的受益者,但他们服的傜役几乎等于零。

    农民享受到的水利工程的益处几乎等于零,但他们却承担了所有的傜役。

    朱允熥决定借着营建新都,改变这一延继了几千年的弊政。

    他在文华殿召开廷议,宣布实行&ot;摊丁入亩&ot;——

    取消人头税,从今以后,凡有大型工程,不再强征民夫,无偿服役,而是由朝廷提供粮食,并且付给报酬。

    而这笔钱的来源,则是按田亩数,加征一项&ot;水利税&ot;,一项&ot;营建税&ot;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搞的。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即炸开了锅,文武大臣们接二连三地反对。

    有大臣问:&ot;殿下,人头税延继了几千年,为何取消?&ot;

    朱允熥答道:&ot;贫苦之家,辛苦劳作一年,勉强能够糊口,再征收他们的人头税,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家庭,为逃避人头税,生下女婴,就会溺死。每溺死一个女婴,将来就会多一个娶不下媳妇的光棍。以此观之,人头税就是一项恶政,理应废除。&ot;

    又有大臣问:&ot;历来征发差役,都是以人头为根据,殿下为何改为以田亩为依据?这不是增加了田主的负担吗?&ot;

    很多大臣跟着附和:&ot;成法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ot;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天下,为了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赋税标准,后来虽然改为二十税一,但在历史上依然属于偏低的标准。

    朱允熥冷笑道:&ot;你们不妨摸着良心问问自己,究竟是田主的负担偏重?还是无地农民的负担偏重?

    刘三吾已经九十高龄了,躺在床上给朱标上了一封奏折,直言此举甚为不妥。

    朱标将刘三吾的奏折给朱允熥看。朱允熥看完之后,哂笑道:

    &ot;刘三吾是当世大儒,他难道忘了不患贫,而患不均吗?富者出钱,贫者出力,这不是很公平的事吗?刘三吾为什么非要说三道四。

    实在是他老得不能动弹了,不然儿臣要跟他好好辩论一番。&ot;

    朱允熥亲自书写榜文,张贴于南京九门之下,宣传差役和徭役制度改革,实行&ot;摊丁入亩&ot;。

    无地者额手相庆,有地者如丧考妣。

    这几年,南京城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朱允熥层出不穷的折腾。

    但这一次,朱允熥是在和全天下的士绅地主作对。

    还是太子监国,就如此不消停,这要是真到了登上大位的那一天,天下的人还有活路吗?

    朝野内外,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要将南京城掀翻了。

    文华殿中,朱标端坐在龙椅之上,对着满朝文武大臣正色说道:

    &ot;太子之意即是朕意,着户部、工部清丈全国田亩,重新编造黄册和鱼鳞册!&ot;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