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讲各朝历史,开国皇帝们破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章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rad2秦朝。

    始皇嬴政频频点头道:“千古第一悼亡词。”

    “当之无愧。”

    公子扶苏说道:“苏轼所写的孤独和思念,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

    武则天低声喃喃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念着念着,不觉痴了。

    “陛下。”上官婉儿轻唤。

    武则天回过神,苦笑道:“确是好词。”

    宋朝。

    李府。

    李清照和友人喝酒交谈。

    “原配王弗死后,苏轼续其堂妹,只因相貌相似,可谓是一桩佳话。”

    酒桌上不知哪个女子说了这句。

    又有女子反驳道:“什么佳话?”

    “他一生三个妻子,众多小妾,无数红颜知己。”

    正在和人交头接耳醉醺醺的李清照闻言,打了一个酒嗝。

    “别的我不清楚。”

    “不过苏轼和欧阳修一样,不协音律。”

    “他所作就是不整齐的诗。”

    “诗就是诗,词就是词。”

    “他非要诗中有词,词中要诗。”

    后世实时弹幕——

    “她还真没有说错,苏轼的词就是以诗为词。”

    “冷知识:李清照是个酒鬼。”

    “李清照:咋李白是酒仙,我就成酒鬼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嚣张是需要资本的,你们有吗?”

    “冷知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

    “李清照的才华,就是词中女皇啊,把文章整的明明白白。”

    “众所周知,婉约派,是指骂人婉约(笑哭)。”

    “拽拽女词人的傲气(大拇指)。”

    “古代词人鄙视链,李清照看不上苏轼,李清照看不上柳永,李清照看不上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剩下的两位,便是曾巩和王安石。

    两人的大名,在后世华夏也是非常的闻名。

    除了唐宋八大家外。

    宋仁宗一朝,还有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便是张载《横渠语录》中的。

    以及“格物致知思想”的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顾,史称二程。

    又有清正廉洁的包拯。

    当然也少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第一完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

    曾用名朱说。

    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

    这个谥号被誉为华夏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谥号。

    欧阳修和苏轼的谥号,都是次一等的“文忠公”。

    后世实时弹幕——

    “司马光: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弱宋的文臣,最佩服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简直就是千古文臣的楷模。”

    “范仲淹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诗人。

    尤其是‘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都成为了我的人生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之典范。”

    “为人当如范仲淹。”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看了范仲淹一生,才读懂岳阳楼记。”

    倘若你在杭州做官,遇上了饥荒。

    各大富商屯粮,待价而沽,欲要大发灾荒钱,你该如何应对?

    范仲淹就给出了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策略。

    史称荒政三策。

    皇佑二年,江浙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

    大灾之年,饿浮遍野。

    本地富商却成立了粮商联盟,他们大发灾难钱,把60文一斗的米价抬高到了120文。

    当时的范仲淹恰巧在杭州当官。

    要是这个时候开仓放粮,灾民太多,属于杯水车薪。

    治急不治本。

    要是等到官府手里没有了粮食,到时候粮商联盟更会哄抬粮价。

    于是范仲淹想出了荒政三策。

    第一策,范仲淹先是以150文的高价,从各处的粮商手里大量收购粮食,屯而不放。

    粮商们见此,这不是默许了?

    那他们不如干脆把粮价直接上涨到150文。

    因此,老百姓大骂范仲淹是贪官。

    杭州的粮价150文一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附近的粮商那里。

    一个月内,杭州的码头就停满了各地的运粮船。

    各地粮商都想趁机捞一把。

    范仲淹见时机成熟了,立刻停止收购高价粮。

    并且开始开仓放粮,免费粮食大量供应。

    杭州粮价开始暴跌。

    各地的运粮船在码头停着,如果粮商把粮食拉回去,外地的粮价本身就不高。

    一来一回,更不划算。

    只得硬着头皮低价卖出去。

    此为第一策。

    粮价稳住了,想要度过灾年还不够。

    毕竟粮食还需要钱买。

    而且粮食太少,灾民太多,想要省吃俭用度过不容易。

    范仲淹号召各部门官员重新翻修县衙。

    当时杭州寺庙很多。

    于是范仲淹就给他们说,趁着灾荒年。

    可以用最低的苦力修缮寺庙。

    这样一来,寺庙和富商纷纷效仿,一部分灾民也有了做工的地方。

    此为第二策。

    灾年,范仲淹以免除商税,鼓励富商筹办大规模举办赛龙舟。

    唱大戏等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一般会聚集很多人。

    如此,灾民才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为第三策。

    就在这一年,范仲淹的管辖区域。

    每天都有几万灾民从事贸易、餐饮、工匠等等工作。

    灾情延续了好几年。

    江浙地区,只有杭州安然度过了灾难。

    后世实时弹幕——

    “以工代赈。”

    “欧阳修和苏轼都敬仰的存在范仲淹。”

    “胜天半子,以身入局!”

    “千古第一经济专家范仲淹!”

    “范仲淹玩龙舟赛以促进经济。”

    “当时有人参范仲淹伙同富商吃喝玩乐,哄抬粮价,这恐怕就是以身入局了。

    一个闹不好。

    可不是玩笑。”

    “宋朝不缺文官武将,缺的是皇室的壮志雄心。”

    “小时候只学过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古完人——范文正公。”

    “治国有道啊,人才!”

    “这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说,范仲淹这就叫逆向思维。”

    “创造需求,增加就业。”

    “这么说吧,范仲淹的荒政三策,现代人都在学习。”

    hqiaqia3277327705711111033

    :qiaqia。:qiaqia

    rad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