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妖异乱世双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治乱之道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初登大宝,苻健雄心勃勃,每日思索治国方略,不辞辛劳。

    一日,金銮殿上,苻健于龙座上不无严肃地望着群臣,说道:“诸爱卿,晋朝代魏,统一天下,短短四十余年,便国力衰败,被匈奴刘家所灭;而刘汉江山未稳又让位于石勒的赵国;石勒为帝之时,赵国何等强盛,四宇之内莫不宾服,唯晋国残喘于东南蛮荒之地,若不是长江天险庇佑,恐怕早为石勒吞并;谁料不到三十余年,赵国也难逃分崩离析之劫数,石勒儿孙无存,竟濒临灭族的悲惨境地,国家盛衰,冥冥中或有主宰,但短短数十年,江山频频易主,高居庙堂之上的天子大臣必有无可推卸之责,治国之策必有张弛失度之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请众爱卿畅所欲言,开朕茅塞。”

    皇帝此言一出,众大臣一时鸦雀无声,各自思谋着其中道理。

    少时,朝班中一人出列,声如洪钟,说道:“陛下,臣有一理,不知当讲不当讲。”众大臣一看,此人五旬上下,身高八尺左右,面皮黑紫,重眉环眼,颌下短髯蓬乱如草,正是略阳氐族首领樊世。

    皇帝含笑应允,樊世说道:“胡汉本非一家,杂居相处,多有利益冲突,汉族重农耕,胡人多放牧,日久必生怨怼。国家强盛之时,胡汉相仇之心尚能隐忍不发,待国力衰弱,民族积怨必然爆发,进而导致群雄割据,国家分崩离析。臣以为,既然汉族很难与我等胡族相融,陛下不如及早铲除后患!”

    樊世言毕归班而立,众臣开始议论纷纷。氐族大臣,多有附和之声。这可气坏了朝中少数汉臣。大家擦拳磨掌,都看着黄泰,知他深受苻健倚重,盼望他能够站出来,为汉人说话。

    黄泰略一思索,已有主意,正待发言,只见朝班中又站出一人,此人中等人才,白面长须,细眉长眼,声音尖细,正是贾忠,他缓缓说道:“陛下,樊将军所言极是,像石虎养子冉闵,本是汉人,其父反叛国家,被石虎打败,饶其死罪,并收为义子,恩宠有加,谁料他不知图报,反而在皇帝死后,犯上作乱,杀尽石家子孙,“诛胡令”一下,尸横遍野,我氐人被杀者,成千上万。我朝立国之初,应及早确定胡汉分治之策,对于有异心者,宜早除之。”

    听到此处,黄泰已按捺不住,他挺身出班,朗声说道:“陛下圣裁,胡汉分治,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汉臣有功于赵国者多矣,冉闵屠胡另有原因,胡汉关系,事关国运百年,圣上不可不重视之。”

    苻健见黄泰神情端肃,忙安慰道:“黄爱卿有话慢讲,不必着急,朕正要听一听你的意见。”

    黄泰稳一稳心神,说道:“胡人以游牧为业,汉人乃耕种为本,中原沃野千里,不宜放牧,胡人入主中原,若要国力强盛,务必重农抑牧,驱逐汉人,谁来耕种,若无农耕,国库如何富足,国家怎能强盛?”

    苻健连连点头,略一沉吟,遂又问道:“樊将军所言也有道理,胡汉本非同种,如何使之百年同处,而不互生异心,避免冉闵杀胡故事?”

    黄泰道:“石虎施政,肆意而为,朝纲荒废,仁义不施,百姓涂炭,命如草芥。幼不尊长,儿不孝父,石宣残杀石韬,石虎诛杀石宣,皇室自乱,国家岂有不灭亡之理?石虎击败冉闵之父,杀其父而留其子,祸根已留,当石家衰落,冉闵势强之时,往日所积仇怨岂有不爆发之理。胡汉相互攻杀,与民族无关,石勒建基立业全赖张宾辅佐,张宾正是汉人,赵国分崩离析,全因朝纲不举,上下失序,民不能安居乐业,臣不能尽忠国家,正是摒弃圣人之训之故。秦皇武力统一天下,传不过二代而灭亡,汉高祖尊崇孔圣人之训,无为而治,而国力昌隆。陛下应该以仁治国,尊宠儒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朝纲举,百业兴,民能安居乐业,臣能尽忠事君,天下何愁不垂拱而治!”

    听完黄泰之言,苻健龙颜大悦,抚掌大笑道:“黄爱卿一席话,甚合朕意,我正欲以仁治国,还望先生多多教我!”遂令散朝,独邀黄泰后宫深谈。

    黄泰遂将自己儒家治国的方略详细汇报于皇帝,并建议恢复太学,开辟素族子弟仕进之路,仿照曹魏九品中正之制,举荐贤能,充任各级官吏。苻健大喜,差人落实执行。然兴致犹未尽,与黄泰同辇,命驾御花园,赏不尽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尽兴方归。路上,苻健似有心事,几次欲言又止。

    黄泰说道:“陛下有何心事,臣下或可分忧。”

    苻健道:“爱卿可曾记得,月前曾有大臣奏事,说国内僧侣日多,托钵乞食,不事农耕,唯知拜佛诵经,不利国家建设,奏议禁止建寺,遣散僧侣,当时商议未决,今贵官大臣,皇子嫔妃,拜佛礼僧者渐多,我深为忧虑,不知爱卿有何看法?”

    黄泰道:“陛下,我也思虑此事已久。近来臣看到一则故事,宋定伯卖鬼,或可有所启迪。”苻健兴致倏起,说道:“朕未曾读过,不妨说来听听。”黄泰便从容将故事讲了一遍。

    南阳人宋定伯,胆子很大。一晚,宋定伯到宛城访友,半路遇鬼,他不仅不怕,反而问鬼道:“你是何鬼?”

    鬼惊讶万分,反问宋定伯:“你为何不怕我?”

    宋定伯骗鬼道:“我也是鬼。”

    鬼大悦,问其欲往何处。宋定伯实言告之,鬼也欲往宛城,遂相与同行。

    鬼行路甚快,未行数里,宋已远远落于后,鬼甚为焦急,对宋定伯说道:“你行路太慢,不知何时才能到宛,不妨如此,你我相互背着赶路,一人一段,既可以加快速度,也不会太累,你看如何?”

    宋定伯欣然答应。于是,宋定伯先背鬼走,鬼之身体很轻,宋定伯走起路来毫不费力。

    轮到鬼背宋定伯时,鬼抱怨道:“你身体好重,与我所交往的鬼完全不同,莫非你不是鬼?”

    宋定伯机智地答道:“我刚死不久,身体自然较常鬼为重,君不必疑虑!”尽管宋定伯很重,鬼觉得自己吃亏,但主意乃自己提出,不便食言,遂忍气赶路。

    宋定伯暗喜,自以为占了大便宜,不花分文,找到个好脚夫。

    如此背了几轮,彼此渐熟。宋定伯暗忖:“鬼非善类,若知己非鬼,必遭加害,不如试探对方,知其弱点,找寻制鬼之法,先下手为强。”

    主意拿定,便对鬼道:“我是新死之鬼,于鬼道尚不熟悉,老兄见多识广,还请赐教,我们鬼类最怕何事?以后我好防备。”

    鬼受恭维,以其新死未久,便生怜悯之心,告宋定伯道:“我们鬼类,虽有神通,却最怕人的口水,若遭人口水唾弃,便不能变化,你日后可要小心。”宋定伯大喜,便暗自思谋算计此鬼。

    这时,宋定伯和鬼来到一条河前,河水不深,但只能单独过河。鬼先渡河,履河面如平地,飘然而过,悄无声息。宋定伯过河,水没于胫,淌水出声。鬼责道:“水声太响,若被人闻知,恐生麻烦!”

    宋定伯满脸沮丧,叹道:“唉!我何尝不担心,但初为鬼,神通尚浅,请勿怪!”

    鬼见宋定伯神情郁丧,于心不忍,便不再责怪,二人继续向宛城进发。不止一时,便来到宛城。

    刚进城,宋定伯忽然出手,拦腰将鬼抱起,扛在肩头,发力飞奔。鬼大惊,知对方心存恶意,大喊饶命。

    宋定伯不为所动,径直来到集市,才将鬼放在地上,但仍紧紧抓住鬼的双臂。见挣扎不脱,鬼便摇身变为一只羊,企图逃跑。

    宋定伯张嘴向羊吐了几口口水。鬼唾液着身,无法变回原形,瑟缩彷徨,无可为计。宋定伯大喜过望,不争价钱高低,将羊卖给了一个老农,怀揣一千五百卖鬼之钱,兴高采烈地访友而去。

    听黄泰讲故事,苻健面部表情,起初微笑,渐而凝重,待得故事讲完,已是一脸愠怒:“此人真是欺鬼太甚!”继而向黄泰道:“人心有时比鬼都可怕,天下最难得者,民心也。治国之道,不可偏于慈,亦不可偏于酷,慈必民欺官,臣欺主,酷必官欺民,民不聊生!”

    黄泰道:“陛下所言极是,国家治乱,与民心相关,若父慈子孝,君君臣臣,则尊卑有序,上下和谐。若天下百姓,心怀不轨,每欲不劳而获,强取豪夺,则战争必起,弱肉强食。佛陀是西方圣人,教化众生放下心中虚妄不实的妄想,认清生老病死的根源,修学戒定慧,直至见性成佛。佛陀教化,重视因果报应,讲六道轮回,人在六道之中,称不上&039;好&039;也不能说&039;坏&039;,上比则不如天人与阿修罗,下比则强于地狱恶鬼畜生。人一念向善则可比于天人,一念向恶则犹如地狱恶鬼畜生。宋定伯卖鬼,说明人心可比鬼还坏。以教化天下众生比喻,只有转化人心,化掉人心中的杀机,世间才不会有杀戮和战争,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天下的教化,只有孔圣人的儒家和佛陀的释教能达到转化人心,化解世间戾气,救人民于倒悬之功效,望陛下以儒家治天下,以释教化人心,民族自能融合,国家自可强盛!”

    苻健转忧为喜,说道:“听黄爱卿之言,朕无忧矣。”

    苻健又将兴建太学的事托付给黄泰。黄泰醉心于研究易经,本无意为官,但太学本是研究学问之所,兴建太学不仅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且教学相长,自己的学问也会增长,遂应承下来。

    不数月,黄泰就将太学办得有声有色。苻健极为重视太学,每月必来视察一次,考问学生学业,与黄泰讨论经典,皇子与诸大臣的子弟也多来太学学习。

    易经有云,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黄泰醉心易学,管理太学之际,与诸位同仁互相切磋,卜筮之技,已臻炉火纯青,每言近乎必中。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