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元年正月初一。
锦州以南五十多里的笔架山山脚下。
此地已经出了木轨道辐射范围,不过在大明工匠加班加点地修建之下,估计再有半个月木轨道就能接到这里。
天色将暗,明军大营中已升起炊烟来。
刚开完参谋司会议的众将三三两两从中军大帐中走出,忽闻杂乱的脚步声渐近,似有大队人马赶至。
李定国举目望去,最先看到的队伍前面的旌旗上写着“倭一”,正是桦山久守的倭军一营。
他想起前几日有人提起过有倭兵来参战之事,不由笑道:“这些倭兵怎的又矮又瘦?”
旁侧邓山也看了一眼,接道:“我在莱州港时见过他们,比这还瘦。近些天来却还吃胖了些。”
李定国摇头道:“如此孱弱,上了战场怕也无用。”
“李将军有所不知,倭人虽瘦弱,不过却有股狠劲,擅搏命,聊胜于无吧。”
“有我数万大明野战军在,虏贼不过土鸡瓦狗一般,却不知圣上为何要调倭人来辽东,凭得浪费粮草。”
邓山也摇了摇头。
二人是无法理解朱琳渼的想法——调日本兵参战,压根就没多指望他们的战斗力,主要却是为了形成大明调动、指挥日本军力的先例,并逐渐形成惯例,为日后在日本设立殖民地打好基础。
当然,这些倭兵多少也是能打些仗的,总比朝鲜兵好得多。此外,倭兵不是自己人,死了也不心疼,哪怕因他们参战能减少一个明军士兵的伤亡,那也是值得的。
随后又有打着“朝闵”旗号的队伍走过。
“二哥,这是朝鲜兵吧?”刘文秀凑上来道,“哎呦,人还不少,怕有两三千人。”
邓山接道:“看旗号,应该是李倧的人,闵承孝为将,好像来了两千五百兵。”
李定国在朝中没有根基,消息也不甚灵通,当下疑道:“我听说朝鲜李倧和李瑛正各自拥兵争夺王位,为何能抽调这么多人前来辽东?”
邓山笑道:“李将军有所不知,那李倧近来病重,眼见就要不敌李瑛了。”
(ex){}&/ “说起来原任澳洲总督孙赋一直疫病缠身,那边老是没总督也不妥。不如便实授林遥岑总督职吧。”
张家玉心中一跳,林遥岑才刚中进士大半年,便要升五品大员,陛下用人果真不拘一格。
待腾继思从察哈尔派来的六百蒙古骑兵经走,朱琳渼正要进帐用膳,就见赵士超策马而来,拱手道:“启禀陛下,探马回报,虏贼在前面十里外的塔山一带设防,具体兵力虽还不明,但总在三五千左右。”
说着,他探手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先前探得不够细致,方才才知……”
一旁邓山满不在乎道:“若是上万虏贼,还需得准备部署一番。不过数千贼军,只我率部前去,一日便可败之。”
也不怪他信心爆棚,如今他麾下破虏营那也是各种精锐军器应有尽有,清一色的新式一型步兵铳,板甲胸甲,再配合炮营,对付三五千建虏还真没什么压力。
赵士超却肃然道:“邓将军有所不知,据探马所说,虏贼在白台山东坡以及鱼山各建了一座碉楼,却颇有些诡异。”
他随即将手中的纸递给张家玉,“大人,这是探马所绘的虏贼碉楼。”
几人齐向那纸上看去,皆是一愣——一座五边形的建筑坐落于半山腰,有里外两层城墙,外低内高,五个角还各有一座“城垛”,上面布置了大炮。
赫然便是一座棱堡!
塔山虽名为山,实际却是一处狭窄的洼地,乃是北上锦州的唯一通道。这两座棱堡一左一右钳住塔山,明军要从此处通过,则必会受到两侧棱堡的炮击。
张家玉在朱琳渼的耳濡目染下对棱堡也有些研究,不由眯眼摇头道:“若探马画得没有偏差,这棱堡便修得大有问题。诸如此处,还有此处,都是两侧的大炮的射击死角,仅有城头守兵能够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