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雯与卞玉京一路向南,沿途又多次换上早已备好的马匹,间或驾船沿水路而行,速度倒是极快。
而她们身后的追兵每人却只带了两匹马,遇河还得绕行,故而未过卯时便被二人甩脱。
直到天色微亮,她们逃到和其他锦衣卫约定的碰头之处,却只见到柳晖和一名浑身浴血的年轻人在此。
会雯将卞玉京扶下了马,上前问柳晖道:“老柳,其他人呢?”
柳晖满眼悲痛,声音沙哑道:“就我们两个得脱……”
四人皆低头沉默起来,过了好一阵,会雯抬头道:“我们先将此事回禀朝廷,旁的等到了南京再说吧。”
几人简单处理了伤势,换过衣服,又马不停蹄地向南直隶方向赶去。
路上,卞玉京听柳晖所说,才知道昨晚若非余学之驾着装满火药的马车冲入大队建虏当中引燃,造成敌人陷入惊恐混乱,他们或许都没有脱身的可能。
搞出这么大动静,他们自不敢走大路,沿着汤河又行了半日,会雯突然抬手示意大家停住,沉声道:“南面有二三十骑朝我们这儿来了。”
他们不敢大意,忙钻入旁边一片密林中藏好。
不多时,果有二十多名披挂精良的虏骑从他们东侧半里外呼啸而过。
“难道是来阻截我们的?”
柳晖却皱眉道:“不对,这些人的装扮像是虏贼的探路斥候。”
“二十多人一队的斥候?”会雯诧异道,“难道附近有大股鞑子?”
通常只有人数超过五六千的建州兵,才会派出这种结队打探的骑兵,这是由他们边侦查便劫掠的“传统”演变而来的。若是绿营兵,斥候通常是三到五人一组。
柳晖当机立断,将马匹带到河边宰杀,将尸体推入汤河——若是有建虏主力部队经过,四周必然会有极多侦查骑兵,覆盖沿途十多里范围,贸然纵马奔逃却极易和敌军撞上。
处理完马匹,他们仔细寻了处长满灌木的土丘,小心隐蔽起来。
果然,仅过了一顿饭工夫,又有几拨建虏斥候经过。会雯等人死死趴在灌木丛中,大气都不敢出。
(ex){}&/ 直到确定所有将士都看到了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之后,他方才停了下来,立于主帅张家玉的将旗之下,凝视着近十里宽的正面战场。
先前明军一直处在备战状态,故而接到总攻命令仅半个多时辰后,第一批渡江船便已经朝北岸驶去。
十七世纪中叶时分,黄河经由泗水和淮河入海。由于黄河流量极大,导致相对狭窄的淮河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故而淮河水流甚急且极易搁浅,水师大船根本无法进入,只能用平底沙船和仅能运五六个人的小舟横渡。
此外,淮河河堤高于两岸地表,士兵们登船、下船都要经过十来丈高的堤坝,极为费事。
这也是淮河历来易守难攻的原因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南征还是北伐,淮河都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坎。
当年南宋就是因为尽心经营襄阳和淮河防线,才得以力据北方入侵,保国祚百余年之久。
也只有弘光朝时,四镇军阀各怀鬼胎,朝中又是不懂用兵的史可法统筹大军,这才导致淮河一线根本没有打一场像样的仗,就拱手送给建虏了。否则仅仅淮河一地,就够拖住清军几十年的。
是以朱琳渼对这次渡江战役也是极为揪心,若建虏疯狂抵抗,虽以龙卫军的战斗力,面对数量接近的敌人几乎不可能打输,但势必会有极大的伤亡。
然而淮河却是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
夺取淮河之后,攻,乃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可以一路杀到北京。守,能够据守淮河,只要运营得当,便是百万大军也难以攻破。当然,以目前的形式,守的意义暂时是不存在的。
与朱琳渼和参谋司所有将官当初预想的极为相去甚远,北岸没有出现猛烈的炮火,倒是渡船上的明军士兵不断向建虏所筑的土墙上发铳,压得敌军根本抬不起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