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二章犯我汉者远必诛(二)
“刚才大家都听到了鲜卑人近几年的发展情报,今日把诸位召来,主要昨日收到陛下从并州发过来的紧急勤王诏令,如今陛下蒙难并州,内有吕布把持朝政,外有鲜卑人虎视眈眈,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该如何应对?大家尽可畅所欲言!”
“大哥,首先,我们一起看看北夷鲜卑这个卑劣民族在这十几年来的无耻行径吧!”对史书精通的荀彧首先接过话题开始展开了。“灵帝至今,我大汉多灾多难,鲜卑人每每至秋冬之际率军南侵,欺我大汉久矣:
建宁元年(公元16八年),东北鲜卑濊貊南侵攻我大汉辽东之地;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陇西鲜卑部落攻扰我大汉幽州、并州;
熹平二年(公元17年),鲜卑部落攻击我大汉幽州、并州;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鲜卑部落攻击我北地三郡;
熹平四年、五年(公元175、176年),鲜卑部落先后两次南下攻扰我幽州;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部落再次攻扰东汉三边之时被我辽西太守赵苞率军击溃。
熹平七年,同时亦是光和元年(公元17八年),代北地区鲜卑部落攻击我酒泉;光和二年、三年、四年,鲜卑部落先后发动三次战争攻击幽州、并州之地。
由此可见,鲜卑人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民族,当我大汉强大时就假意依附,当我们内部纷乱时就趁乱南侵。”荀彧不愧是颍川名门之后,对史书历史可谓是精专娴熟。
“鲜卑人亡我大汉之心不死,其罪恶罄竹难书!如今我大汉风雨飘摇,鲜卑人定会趁火打劫;虽说陛下蒙难多年,却也在我大汉境内。如此次我们不出兵解救陛下,不但是奉召不宣,有违皇命有负圣恩,于主公的威名大损,将陷主公于不忠之地;且若是陛下被鲜卑人掳走,将是我大汉百年之辱。届时我们即使再出兵解救亦将投鼠忌器,我大汉将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矣!故晔恳求主公发兵北征,解救陛下!”刘晔第二个发言。自昨晚的型会议之后,刘晔的思想还是倾向于出兵北征。
“文若与子扬所言不差,无奈我军目前兵力分散,大部分散于西部雍州,兼有西部兵马刚经历长安之战,更有与韩遂兵马呈胶着之态,不利于收拢。”顾雍经过昨晚的思考之后,不再坚持是否出兵,他相信吴骏已有主张,他只需把目前己方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群策群力一起解决。
“我赞成元叹的意见。昨日我不赞成马上出兵,缘由很简单,主要是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粮草不足,且将近年关,军心思归;加上这几月以来,我军连续征战,士兵伤亡不少,器械粮草消耗甚大,战马兵器耗损不,战力下降严重不足。兼之我军甫至司隶,立足未稳,东有曹操虎视眈眈,西有韩遂时常侵扰,南有刘表心存不轨,北有河东民心未附,此次出兵时机较以往而言并非十分有利,且准备不充分,同时要防止曹操和刘表的趁虚而入!如果我军不能很好的解决好上述问题,登恐不利于我军的再次出征!”陈登还是实事求是的将现实的急需解决的难题一阵见血的指出。
{}/ 吴骏在略显平静的神情之下,而是大大的感叹和庆幸,这田元皓不愧为历史上袁绍的首席谋士啊,战略眼光真不是盖的,还好现在田丰是自己手下的谋臣了。因为吴骏是深深知道河东的重要的:历史上的大唐李氏王朝的发家之地亦是太原与河东,太原在唐朝被称为北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重而立。自古得河东者得太原,得太原者得并州,得并州者拔得头筹,可见河东则是并州的南面门户,得河东则并州洞门大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吴骏就是想趁着此次名正言顺的出兵,收复本是属于司隶州的河东郡乃情理之中的。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雍州我军已被拿下,以奉孝与子健之能,守住长安城应无大碍;韩遂今日不除今后可再提兵前往,而陛下如今危在旦夕,今日不发兵解救,单凭吕布之能,恐难敌鲜卑大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西汉元帝时我大汉陈汤将军曾有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意已决,我军出兵北征!
我大汉不仅要以孔孟礼仪之道接待我们的友邦盟国,更需要以铁血霹雳手段雷霆镇压鬼魅宵无耻之徒,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大汉民族是不可侵犯的,让他们一想起我们大汉就两股颤颤,永远匍匐在我们的脚下,仰视着我们的鼻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