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空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部 女神传人 二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八、成熟之美

    ——奉献与回报

    奉献产生于成熟之中,奉献是成熟之美的标志。而人到中年却是成熟的化身。

    许多人喜欢赞美童年的天真烂漫,青年的活力四射,老年的从容安详。而往往忽略了中年,中年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的负重容易被他人和自己忘记。其实,中年由于浸透了成熟之美是最应该受到讴歌的。

    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事业的岁月,人们常用一个“累”字来形容其生存状态。其实这个“累”字却完完全全的体现出了中年的奉献精神,一个“累”字将中年与奉献相连接。

    中年是付出大于收入、奉献不思回报的日子。不仅将青少年的原始积累消耗,还透支了老年的岁月。被形象的比喻为“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老黄牛和顶梁柱是中年的形象代表。奉献体现出了中年人的生存特色,中年的成熟之美也因奉献一览无余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年为什么会表现出奉献的特征?

    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磨练走进了中年,对人生已有了充分的感悟,没有了少年的天真,没有了青年的鲁莽,却仍保持着开拓进取的势头和旺盛的精力。同时,增添了人生的丰富经验,以致多了一分不再盲从的思考。“四十不惑”,对大自然的法则和人生规律已不再迷惑。如果将人的一生与四季相比,童年是春季,青年是夏季,那么,中年就是秋季,老年自然是冬季了。老农们常说,一年四季轮回循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经过了春播夏长,也应该到了秋收的季节了。只是有人收获了累累的硕果,步入了成熟;有人收获的却是干瘪的空谷,虚度了年华。

    面对着孩子的期盼,渴望对父母的感恩,寻求对社会的回报,思索对自然的归属,化作了一股爱的力量。同时也感觉到一生已步入中年,太阳已越过午线开始偏斜,时间储蓄库里的余额已越来越少,剩余的日子已不容得再虚度,总想抓紧时间为社会作些什么,将来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从而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与爱的力量交织融合在一起,自然就会产生出一种奉献的精神。就像吸足了天地精华,经过了十月怀胎,在母亲腹中躁动的婴儿,一定要破水而出。

    既然是奉献,就不讲回报,就不在乎能获得什么。从而中年就有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从容,就少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就不会把投入与产出的利润指标做出行动的唯一指南,就不会把“对我有什么好处”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中年人往往不再把成功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把成功作为追求目标从而发挥最大潜能的过程。在中年人的眼里,成功变成了一种追求,成功变成了一种证明,成功成为了一种探索,成功成为了一种欢乐。记得有一位诺贝尔文奖获得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不佳,但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获得了文学奖,当他不好意思的将这个梦告诉母亲时,母亲却鼓励他:上帝若将一个你认为不可能的梦托付给你,就意味着要帮助你实现这个梦,这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从此以后,这个青年人发愤苦读,认真写作,以等待上帝的礼物到来,可上帝的礼物一直没有到来。当二战爆发时,青年人却进了纳粹的集中营,在经受了百般折磨后,青年人最终侥幸生存了下来。已到了中年,他继续写作,但不再把获得上帝的礼物作为目标,却意外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一个人当他把成功作为过程而不是终点时,他更易接近成功。所以当中年人以奉献作为追求时,他也正在走上成功之路。

    中年的奉献具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体现在奉献的目标。随着岁月的流失,人生的航船曾经在茫茫大海上的四处闯荡,时而向东求索,时而向西碰撞,时而全速前进,时而抛锚迷茫。最终,中年人经过了反复的探索,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了自知之明,读懂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抛弃了脱离实际的幻想,给人生准确的定位,对人生已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人生的航船已将船头对准了远处若隐若现的彼岸,经过了“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找到了既适合自己强项的发挥,又值得自己后半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而实现奉献的最大化。

    其次体现在奉献的心态。中年人经历了人间的风风雨雨,逐渐形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任风起风落、云卷云舒,我自巍然不动。以至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慌,海啸追于后而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从容不迫;同时,中年正值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之时,必然会产生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心态,以至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这就组成了奉献的心态,这种心态便会产生如此特征:关心弱者的仁慈,善待他人的宽恕,学无止境的努力,正直守信的真诚,爱护自然的敬畏。从而有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海枯石烂不动摇的意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自信。总之,奉献的心态就是成熟完美的性格。

    再次体现在奉献的思考。中年人不再容易患“人云亦云”的盲从,不再会有受挑拔就血涌大脑拔剑而起的冲动,不再容易上当受骗,不再轻信流言蜚语。凡事都先问个为什么,思维的条理性、计划性、周密性、多样性、前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年的思考层次也不再是以学习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为主,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对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的分析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精华、抛去糟粕,从而达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产生新的思路,新的开拓,新的实践。

    最后体现在奉献的行动。中年已将犹豫彷徨抛弃,空谈争论已经过时,言必行、行必果已展现出魅力。不再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脚踏实地埋头耕耘;不再喜欢争论,而是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奉献。并且在奉献的行动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甜、酸、苦、辣。中年清楚的知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也同样明白,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有许多妖魔鬼怪,艰难险阻。所以,早已有了思想准备,在行动中碰到困难是必然的,克服困难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已没有退路了,遇到困难想重新确立目标已没有时间了,遇到困难想重头再来已没有本钱了。只有前进、前进、再前进。像过河的卒子一样往前冲,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在克服困难中实现奉献,在克服困难中享受欢乐。在行动中奉献,在奉献中展示人生成熟之美。

    九、积极进取

    ——峰顶与谷底

    峰,中间高四周低,呈现突出尖顶,且有一定高度才能成其峰。

    谷,中间低四周高,呈现凹陷形状,也须有一定深度方能显出谷。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起时则为峰,伏时则为谷。人生的历程如同波浪,有时起,有时伏。起伏不断,峰谷相连,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有登山体会的人都知道,爬上峰顶时,树木稀少,杂草短小,地势平坦。但风变大了,太阳照的更猛烈了。

    站在山峰顶上,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群山在脚下,一览众山小。油然产生了君临天下的征服者的豪情;雄鹰在头顶盘旋目光炯炯,白云环绕在身边伸手可触飘飘欲仙。极易使人产生欲上九天揽月的激情;极目千里,群峰耸立,墨绿分层,延绵起伏。必然使人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未曾踏遍青山人已老的遗憾;脚下站立的仅仅是一块无依无靠、石多土少、前后只有数米的缓坡地。不得不让人觉得一种孤独凄凉、无援无助的无奈,“拔剑四顾心茫然”。

    总之,登上峰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就会产生出喜悦豪迈满足凄凉悲伤遗憾的七情六欲。

    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是否也会存在着登上峰顶同样的感觉呢?当我们经过了艰苦的拼博,实现了金钱、爱情、地位、学问、名誉等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成功,达到了某个目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此时此刻,就如同登上了人生某个阶段的峰顶,是否也会上看下看远看近看?除了喜悦豪迈和满足外,还应有激情凄凉和遗憾。

    到过深山老林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山谷里,溪水潺潺,凉风阵阵,枯树斜卧,蛇虫纵横。

    站在山谷底,犹如落入陷阱,心情忧郁。

    举头望,四周皆高山,有井底之蛙所见之感。

    抬脚迈,无路可走须攀登,有披荆斩棘行路难之叹。

    总之,站在山谷底,极易使人产生消沉、迷惑,想停留下来休息,不愿再艰苦奋斗努力向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时,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重重困难。时常给人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上下求索无希望。当一次次的努力失败,当一次次的希望破灭,事业进入了低谷,生命进入了低潮,失望、迷惑必然接连而来。此时此刻,在困难面前许多人选择了放弃,从此不再进取,终生与成功无缘。

    峰谷相连浪追浪,四季交替永循环;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自然规律。战场没有永远的赢家,股市没有永远的牛市。上帝是公平的,在这方面给你不足,就会在另一方面给你补偿,就看你敢不敢去索取。

    自然界是和谐的,生物链环环相扣,适者生存。人类社会是和谐的,公平、民主、自由,最终都会走向平衡发展,共同富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辩证法。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人类所能做的仅仅是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

    因此,在处于峰顶时,在成功之日,胜利之刻,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时刻警惕危机所在。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实现远大目标的征途中,道路将更艰险,困难将更大,挑战将更激烈,不确定的因素将更多。因此须目光远大,把眼前的峰顶当作冲向未来更高峰的出发点,当作又一次爬坡远征的平台。尤其应善于在自己的心目中将已实现的峰顶高度降低,以消除飘飘然追求安逸的感觉,增强不满足现状继续奋斗攀登更高峰的决心和勇气。

    同样,在处于低谷时,在失败与失望接连而来之时,不要被困难所吓倒所迷惑,充分认识到困难只不过是前进途中必然要经过的驿站,笑看人生,藐视困难,休息一下,爬起身子,弹掉灰尘,补充干粮,充满信心,继续前进。此时应记得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咬住既定的目标不动摇,尤其应善于在自己的心目中把低谷的高度升高,心理就容易平衡。就不会有四面楚歌万事皆休的悲哀,就会有旭日东升阳光灿烂胜利在望的冲动。当一个人信心百倍,力量倍增,更加努力的奋斗时,将会加快迎来下一个高峰。而垂头丧气,消极悲观,就好像服了一副慢性毒药,最终会使你完全丧失活力。失去信心,没有希望,不再奋斗,运气、机会、成功都将离去。因此,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气馁,要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峰是吾所求,谷也避不过。不论身处峰顶还是谷底都要继续攀登。面对失败和挫折身处谷底自然要往上爬,才会有光明有希望。面对成功与胜利身处峰顶也应该再起步,才能越上更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功。

    十、生活就是选择

    ——舍与得

    有时,要准确的表达出某种复杂的情感是很难找出相应词汇的。比如,当拿某种东西送人时,心里有些快乐又有些心痛。此时的心情想来想去,恐怕只有用“舍得”一词还有些接近。

    人们对“舍得”一词的理解是愿意但又有点不太情愿的拿出、给予。

    既然是心痛不情愿,为什么还要拿来给予,真是不易理解。此时,只有反复吟诵一些有关“舍得”一词的句子,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才能逐渐的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其实,“舍得”有双重含义。其一、有舍才能有所得。其二、舍的目的是为了得。如此“舍得”的功利性就比较明显了。

    军事上的诱敌深入,欲取之必先予之;经济活动中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面所包含的就是“舍得”这个道理。

    在当今社会,面对众多机会的诱惑,人们最困难的、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决策“不做什么”。什么都想做,对什么都依依不舍,什么都不想放弃的大而全的思想,体现了人类本质上的贪婪性。人们只有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渐渐的明白了“舍得”的深刻含义,才渐渐的懂得了“舍得”的辩证法。

    有舍才会有所得,一个人同时追赶两只兔子,最后是一只也追不到的。在当今社会中,要寻找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古今中外,对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哲学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牛顿式的全才,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凤毛麟角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时间越来越短。各种机会,各种挑战越来越多。人们如果舍不得舍去与实现目标关系不大影响不大的利益,必然面临着以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对付无限事情局面。这样就不可能做到精耕细作,集中力量聚焦一点突破困局,就难以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空白点,有所创新做得比别人更好从而取得成功。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仅仅可以安慰自己的就剩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了。

    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舍得”呢?

    首先要敢于舍,“舍得”中舍是最难的,难舍难分由此而来。一个人须具有宁缺勿滥的精神才能勇于舍去;要有胆量、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敢于舍去;要克服患得患失、贪大求全的思想才能主动舍去。

    其次要善于舍,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兴趣和特长与他的既定目标相一致时,才能快乐的自愿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所以,首先应该舍去的是与实现既定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影响不大的事情,既使暂时有利益有诱惑也要忍痛割爱,不要被这类事情蒙住了眼睛迷失了方向。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而怀疑既定目标,而将目标舍去。再者要舍去的是经过实践后认识到不适合发挥自己长处、有被逼被迫去做之感觉的事情。一个人长期痛苦的去从事某种工作,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还会有损自己的身心健康。当然这类事情的舍去要十分的慎重,有些事情不经过一段时间亲自实践,只凭道听途说书本介绍是很难明白是否适合自己长处的。人生成功的秘诀在“立志长”,而败局在“常立志”。所以,人们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长处、兴趣和爱好,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其次,要舍去的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舍的目的是为了得,在“舍得”中得比舍更重要,无得就没有必要去舍,给就行了。就好像磨黄豆,为了得到豆浆才舍去豆渣;就好像植树,为了得到参天大树,就要舍去分杈歪枝;就好像人生修炼,为了获得心灵的安静,就要舍去各种诱惑。为了得而舍,围绕得而舍,根据得的需求而舍。至于当人们在舍去后能否一定得到则属于另一层次的关系了,没有必然性。

    佛家“四大皆空”为的是佛留心中。给是主动的,其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得,奉献就不会是以回报作为目的。但舍是被动的,舍的目的就一定是为了得。既使是舍生取义也不是白死,得到了“誉”的赔偿世代留名。如果是无目的的舍取,到头来必定是两手空空虚度年华。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舍得”而没有“给得”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舍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选择。选择就是决策取舍,人的一生都面临着选择需要不断的决策。不论是否舍得都必须舍得。什么都不舍最后什么都不得,也就是全舍。自己不能舍不肯舍,别人将代替你来舍,最后或者是什么也不得,或者得到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人都不愿见到的,还不如将舍得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实现自己目标的需要来舍得,这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哲学。

    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舍得。

    尾声

    夜色朦胧

    一遍读罢日西斜,司马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觉得心里明亮了许多,是乎有一种成功的希望正在前方招手,顿时感到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此刻,司马明突然想起了“洞中一日,世上七天”的说法。由于担心家人挂念,赶快下山。人逢喜事两脚生风,一会儿就下了马鞍岭。

    夜幕已降临,游人已散去。司马明回首一瞥,静悄悄的马鞍岭笼罩在浓雾之中,朦朦胧胧只见山的部分轮廓,隐隐约约是乎从天外飞来。这更增添了马鞍岭的几分神秘,只有几只不知名的野鸟,偶尔啼叫几声,仿佛在谈论着火山女神的美丽故事。

    司马明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神秘的马鞍岭火山,念念不忘美丽的火山女神。为了这美丽的风景,为了这神奇的相遇,为了女神传授的这部智慧天书,司马明一定还会再来的。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