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滴天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昆仑山司天殿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草木茂盛芳草争妍的昆仑山,奇峰顶的皑皑白雪,昼夜散发着皎洁的光芒。

    山脚寂静,没有丝毫世人口中所传,瑶池兰阁、玲珑台榭的仙家之境,也没有乘六龙驾九凤的神仙,唯有一座依山而建、外圆内方的司天殿,以无数大块洁白的玉石堆砌而成,广阔而平整的观台上,按照五行方位,摆放着浑仪。

    自昆仑山上顺势蜿蜒而下的泉水,顺着青竹流入浑仪的两壶,推动浑仪中几颗大不一的圆形玉球,缓慢地运转,玉虬吐漏,右为夜,左为昼。二十八星宿,在黄道、赤道之间半隐半见,空中日月星宿的运转,赫然展现在眼前。

    观台一侧茂密的竹林中,悬挂着无数薄薄的碎玉片,这是测风向的占风铎,初级的天文生根据玉片的相触之声,知道风的级别,而羲和氏的司天,不仅知道风向变幻的趋势,还知道因风向的不同,导致不同方位的云变,继而是晴空万里还是暴雨滂沱。

    羲氏、和氏的天文生们,手握刀笔和竹简,三三两两穿梭在观台上,有的在记录浑天仪的星躔(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有的在记录土圭景尺的寸度;有的正在司天的指导下,调校铜人漏刻;还有几个天文生,正在缇室内按照图纸,放置律管……

    观台中央的候楼上悬挂着刻有“天垂象,见吉凶”的玄色木匾,一位司天带着两个年少的天文生,正登高远观天象。

    八岁的和季枢,虽然年纪,但他天资卓越,六岁考取天文生资格,被羲和氏族长羲伯元收为关门弟子。

    此刻他正蹲在一个避风的角落,将薄薄的苇膜烧成灰,心翼翼地收集到玉盒中。当他拿着玉盒,进入缇缦密布的缇室,师傅眉间似光非光的银色额印,以及他满头的银发,在昏暗的室内特别醒目,一眼就能瞧见。

    季枢跟着师傅,以细布蒙面,屏气静神,轻轻地挑起薄薄的一层葭灰,放入一根律管中,缇室内按照不同的方位、不同的长度,插着十二根律管,代表着十二个星次节气。

    十二个星次对应了十二个节气,当星次与节气两者,在时间和空间相交的瞬间,地心深处有气体上冲,相应律管内的葭灰,就会自行飞散而出,其发出的音即为帝王祭祀天地之时,与天地沟通的“六律六吕”。

    羲和氏族长会根据节气那天,葭灰飞散的时辰、冲发葭灰之气的强弱、律吕之音的高低,判断出日月星宿之间运行的轨迹有无变化,以及天地间阴阳之气对气候的影响,及时通报有司,防灾减害。

    这是一个憋气的活儿,加之缇室内密不透风,当师徒二人仔仔细细地放了七根律管后,憋得面红耳赤,忙避到一旁的角落里歇息。

    季枢趁机向师傅请教:“师傅,大殿辩经时,大师兄说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您命书吏记入候簿。但是大师兄的说法,与周髀、浑天、宣夜的言论不一样,为什么要录入训导篇中?”

    羲伯元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手中的葭灰:“季枢啊,你大师兄认为时间和空间合为宇宙,是他的已知,并非衡量对错的标准。自太古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未知,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说出前人所不敢言的,但是,不要将它供奉在圣坛……”

    话未说完,羲伯元神情突然严肃,目光聚集在室内的几根律管上。

    “师傅?”师傅严峻的神情,令季枢忐忑。

    羲伯元示意他禁声,缓慢地靠近律管,发现刚才放入其中的葭灰有变动。

    “师傅,黄钟之声,不当至而至了吗?”季枢不解,冬至未到,应节之气提前冲出了?

    “非也,你看,因节气而动的,葭灰为飞散之形,但是,因人及风而动的,葭灰是聚合的。”羲伯元仿佛想到了什么,立即吩咐季枢去观台,集合众人,话音刚落,两人还没有走出缇室的外室,大师兄和叔权已经等候在门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