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2之纳米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五章 核聚变研究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一次海啸的破坏力确实非常大,因为这次的地震规模很大,最后被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

    这是1960年智力大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史上第二大强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义哲,你说人类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地震就这么难预测?我看过一本书,书上介绍过我们国家曾经成功预测过一次地震!”夏衣问道。

    “你说的应该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吧,地震预报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总是喜欢提起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陈义哲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海城成功预报地震不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推理的结果上,而是充斥着偶然性和牵强附会的成分!它主要是通过500多次前震判断出未来会发生大地震,然而全球90的破坏性地震没有明显的前震。所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是极其偶然的事情。想想若是真的有办法成功预报,就不会有第二年的唐山大地震那么多伤亡发生。”

    陈义哲继续解释道,“其实地震之所以难预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是地球现阶段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目前只能靠地表的观测进行推测,而这种推测很单一。

    第二点,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地理结构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负责孕律过程。

    第三点,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下,全球每年都会发生地震,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就需要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人之年非常困难。”

    “可是为什么总听到地震前会出现动物异常现象?是不是动物就可以预测地震?”此时的夏衣问道。

    “所谓的动物异常现象,其实都是民间流传,而且大都是马后炮,后知后觉的成分!地震发生后基本会有三种传播方式,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还有一种是面波。纵波传播的速度最快,可达6到7公里每秒,而横波和面波的传播要慢得多,而地震的破坏效应主要是由面波带来的。如果动物们真的能感觉到异常,那很可能是它们感知到了先期到达的纵波,所以出现异动。”

    (ex){}&/  ……

    为什么陈义哲觉得预测地震的仪器比起可控核聚变装置更加难造,原因便是陈义哲这段时间正在地下的实验室里研究可控核聚变的装置,两者陈义哲让天启计算了一下,天启得出的结果便是目前阶段研究核聚变比研究地震仪的成功概率高得多。

    核聚变技术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把反应堆做到小型化如何控制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并且如何在稳定状态下持续工作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

    按照现有的主流技术方案,核聚变必须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才能进行,故这方面的研究统称为“热核聚变”。

    热核聚变的两条途径是磁场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磁场约束下的核聚变需要较高的温度形成超高温等离子体,而惯性约束下的核聚变需要强激光能量流,一般条件很难达到,因此为利用核聚变能带来很大困难。热核聚变的研究通常需要投入巨资,并建造昂贵而庞大的设备。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获得过任何成功。

    除此之外,也还有若干种别的聚变方案。

    比如说冷核聚变,19世纪八十年代时,曾有科学家提出冷核聚变的议题,最终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可以在公开场合稳定的进行实验,此议题以科学谎言告终。

    而冷核聚变的基本原理,便是使用镍粉和氢气在几百摄氏度的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且此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自保护功能,当化学反应的温度过高时,镍粉融化,使得反应停止,因此不会出现反应无法受控进行使得温度过高损坏设备或造成爆炸等危险。

    为什么陈义哲直接跳过核裂变而研究核聚变,其实主要的原因便是:无论是热核聚变的氘这种燃料物质,还是冷核聚变镍粉和氢气这两种物质,比起铀来,陈义哲更容易得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