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山农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哈萨克族与柯族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简单的介绍一下哈萨克族以及柯族,本来要放到作品相关里的,但是不知道这么弄进去,只好发到这里了。

    哈萨克为古康居种,亦西域土著之一,原居本省西北边徼卡伦卡,乾隆时内附。同治时卡伦外原地划归帝俄,因是,一部分哈族亦随土地而变更其国籍。十月革命后,又多相继逃回国境,散居塔城、伊利、阿而泰三区内,今日在西域境内总人数约四十三万。

    其民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结穹庐如蒙古包,亦信奉伊教,并吸收其文化,故其风俗习惯,如礼拜念经、朝汗、斋戒等均与维吾尔人一致。

    其人男女均强健而魁梧,虽盛暑亦皆御皮着靴。妇女头披白罩,衣长过膝,类西服,喜穿带,善操作。饮食粗粝,以牛羊肉为食品之大宗。食后多饮浓茶,盖牛羊肉脂肪重而难消化,一日无茶则病生,故暇时辄饮,敬客时以酥油茶进之以示厚礼。

    宴客以牛羊马肉为馔,马乳当酒,以驹肉切碎,加五味制成马肠为款客之最上品。性好客,凡来者不论识与不识,一概予以招待。俗重礼貌,相见握手或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接吻示亲爱也。

    婚姻为贸易式,皆由父母主之,自幼即订婚,自由恋爱者绝稀,俗重聘礼,富者往往以牛羊数百为聘金。聘礼交足半数时,其婿即可至女家与女同居,迨全数交清时,始举行正式婚礼。

    亲迎日,女面蒙红巾,盛装骑马,由送客簇拥至男家,宴会欢乐,歌舞并作,尽欢而散。因聘金綦重,娶妻不易,离婚之习较少。俗夫死不得改嫁,由夫弟娶之,不愿者亦不相强。

    夫妻反目,先诉其曲直于头目及亲友,亲友反复劝之,无效,始立离婚书。夫弃妻者,须赔嫁资,妻离夫者任何什物不能取去,有子女均归夫有。

    人死,亦请阿訇念经。父母夫妻之间,丧服无定制,大都持服四十日,在此时期内,不宴会,不歌舞,惟延阿訇念经而已。其悲哀之情,出于天性,此各族皆然无他异。

    {}/  或谓柯尔别孜与哈萨克为同源,盖哈萨克称其始祖为哈拉什汗,而柯尔别孜亦自称为哈汗之遗裔;且有一段传奇式之故事,颇饶佳趣。据云:古时在中亚细亚有王曰哈拉什汗,丰神俊美,肌肤雪洁,朗朗若玉树临风,每顾盼自喜,惟环顾其境内人民,皮肤粗黑,且多遍体斑纹,备极丑恶,触目憎人。

    王遂诏令国中,尔后凡生有斑纹之儿,即将其母子投河。不久,其宠后诞生一子,丑纹被体,形容古怪。王见之,五内如裂,抚然不知所措,盖其后美艳绝伦,伉俪情笃,若将其母子弃河,于心其何能忍,但如不履行其所颁之法令,又将无以服众,辗转筹维,难于两全。正悲惶欲绝时,忽足智多谋之大臣树古尔乌拉伯思得一法,奏王曰:请一面申斥王后今后不许再生有斑纹之子,一面将已生之儿,抛弃于戈壁荒野,又遴选美貌少女四十名陪去。其后,被弃之儿既长,悉娶四十少女为妻,子孙繁衍,自成一族,即今日之柯尔别族。“柯尔”柯语四十之谓,“别孜”少女之谓,即纪念此四十少女之意。

    柯族亦事游牧,信奉伊教,其生活习惯与哈萨克悉同。缘其自幼即沉浸在大自然之山野间,故性情豪放、勇敢、热情,而歌唱天才尤特别优越,每藉歌舞以发舒其内情。其所歌咏者,多大自然之景象,宗教之祷颂,儿女之私情,或夸耀自己之财富,尤喜赞扬本族之英雄故事等。

    其族散居迪化、伊利、塔城一带,大部分游牧于苏联、中亚各地,在本省境内者约六五九二〇之数。

    以其度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教育设施,最感困难,故虽天才辈出,多被埋没。近来已采取巡回式之教学,其提倡之精神,可谓渐入佳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上一章